廣東教師職稱論文發表

  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事業。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教師專業化與教師的發展

  摘要:以“教師 發展 ”取代“教師***專業化”的提法,是基於對專業化運動 歷史 的考察和我國 教育 的客觀現實 分析 。專業化運動的實質應該是教師發展,唯有教師發展了,教師的專業身份才名副其實,教師 職業才會贏得尊重,其 社會 地位才會得以提高。不能不顧自身的歷史現實,盲目地效仿西方;也不能在教師整體素質還亟待提高的情況下,通過外在的方式強行加快專業化程序。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教師發展;比較

  一、教師專業化的源起

  教師專業化最早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於1933年提出[1]。1966年國際勞工 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明確地宣稱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1980年世界教育年鑑的主題就是“教師專業發展”。199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首次以官方檔案指出“應把教育 工作視為專門職業”。可見,從教師專業化的提出到國際社會的重視,都基於一個目標,那就是提高教師的職業地位。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各國各階層又有各自不同的現實考慮和具體追求。

  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美國教師教育的改革經歷了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以1983年的《國家處在危險之中》為起點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追求教育的“卓越”。第二次浪潮是以1986年的《準備好了的國家:21世紀的教師》為起點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追求教師的“專業化”。在兩次浪潮中,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識到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 發表了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 報告《準備好了的國家:21世紀的教師》和《明日的教師》。兩份報告同時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並同時希望,通過教師的專業教育強化教師的職務梯度,提高教師的專業報酬。其邏輯可以簡化為:國家強盛需要教育振興——教育振興的關鍵在教師——而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又在專業化。

  1954年全美教師教育認可委員會***NCATE***成立。該委員會認定標準的1987年修訂案,以及1986年“專業發展學校***PDS***”的 理論 與 實踐發展,標誌著教師教育開始向專業化方向邁進。我國的步子稍慢,情況類似。1993年頒佈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1995年國務院頒佈《教師資格條例》;2000年教育部頒佈《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同年,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對職業進行分類的權威性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教師歸入“專業技術人員”一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實施教師資格認定工作,教師專業化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推動教師專業化運動,還不能忽視特殊階層的興趣和 影響 。據有關 研究 ,有兩種因素促成人們對教師專業化的興趣:一是教師教育者為了提高自己的職業地位而努力的結果;二是教師教育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敝髡漚萄Ю硇曰?慕峁?R虼耍?逃?ㄒ禱?碩?氖芤嬲呤牆淌?逃?叨?牆淌?脫?????匾?氖欽庵衷碩?捎諭瞥繾?胰ㄍ?⒀芯殼??捅曜薊?慕萄?導??儷閃絲翁媒萄Ъ敖萄Ъ際醯睦硇曰??⑽湊嬲?ゼ敖逃?導?疃?母?綶2]。

  二、特質主義視角下的教師專業化

  一般認為,教師專業化是從社會學角度,針對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於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因此教師專業化的標準亦主要來自於社會學的研究。社會學研究者認為,社會由於分工的發展分為各種職業,因而有了各種職業的群體。在這些職業群體中,那些具備獨特性質並能在整個職業結構中佔據上層社會位置的職業群體被稱為“專業”群體。特質主義的專業標準研究是泯滅差異和特殊性的研究。他們從歷史上已被認可的 醫學和 法律 的專業性質中歸納出作為一個成熟專業所應具備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徵,從而為其他職業的專業化提供標準,讓其仿效。在專業特徵的研究中,他們提出了七條或八條專業特徵。主要是:一套專門化的理論與知識體系;需要長時間的專門訓練;運用理智化的與理論體系相適應的技術;專業知識具有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有自身的專業標準;具有自主與自律的地位等。這些就成為衡量其他職業是否有資格稱為專業的標準。特質主義靜態的片面的先入為主的所謂標準研究,使得一些職業很難進入專業的範疇。從職業重要性來看,人們承認教師職業是偉大的,但以特質主義的專業標準衡量,教師職業又不夠專業,因此在整個社會職業結構中很難進入上層的位置。於是有些論者採取折中的辦法,稱教師職業為“半專業”或“準專業”。

  我們 自然 會質疑這種特質主義專業標準的合理性,卻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邏輯事實:專業是基於社會職業分工的結果,而社會的標準必然是一種可操作的公共尺度***“公度”***,把靈魂的事業拿到這樣的公共競技場,是不是像把有點特殊的“教育”強行壓到普羅克拉斯***Procrustes***的鐵床上,長了自然該切掉,短了就得拉長。這就叫“願賭服輸”。你不能既要享有“標準”帶來的好處,又不甘心被它“標準化”。作為公共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本身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困惑;但是作為一項靈魂的事業,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們的地位在“專業”的標尺下就顯得相當尷尬。

  三、正視我國教師的整體素質狀況

  據2000年 統計,我國586萬小學教師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20.4%;在324萬初中教師中,獲得了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只有14.18%;而在75.68萬高中教師中,學歷合格的教師只有68.43%;在32萬職業中學的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的只接近40%。2002年,在全國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專科以上學歷者上升到33.0%,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者提高到19.74%,高中教師有0.795%取得了研究生學歷。截止到2004年,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小學***高中以上***98.31%,初中***專科以上***93.75%,高中***本科以上***79.59%[4]。我國教育部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 計劃》規劃的目標是,到2010年,小學教師實現專科化,初中教師本科化,高中一部分教師接受過研究生教育。

  在國外,1987年,日本小學教師中大學畢業或研究生畢業的教師佔98%,中學教師幾乎100%有學士學位以上的學位。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後,規定有四年制教育學士學位和研究生教育證書才能從事教師工作。近幾年來,這些國家有越來越多具有教育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進入了中小學教師隊伍。可見,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大力倡導教師專業化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雖然這種單純從學歷來推斷教師素質的認識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研究我國教師專業化 問題 的時候,我們卻不能無視我國教師的整體現狀,不能不考慮它在現階段的可行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教師隊伍 目前 是不夠“專業”,但只要在同等的條件下,“專業化”只是個時間問題。我們的教師教育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切不可急於求成,只顧著向西方專業化結果看齊,而忽視了我國教師整體專業成長的具體國情。

  四、教師應享有專業自主權

  教師享有專業自主權是衡量教師專業化的一項重要指標,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則相當缺乏。雖然我國《教育法》、《教師法》對教師的權利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在現實中,由於我國教育 管理體制、中小學的科層制及教師總體素質還比較低等方面的原因,使“教師成了遊離於研究過程之外的盲目模仿者、 機械執行者、簡單照搬者和被動旁觀者。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缺乏主體自主意識,教師權利名不副實”[5]。在管理體制層面,我國教育行政機關和領導層很少認真研究教師應該享有的權利,尤其是作為專業人員的權利。長期以來,教師教育觀念落後,培訓 方法 單一,培養出來的教師缺乏個性和專業自主能力。因此,很多教師只能算“教書匠”,在既定的教學流程裡執行“三個統一”,即執行統一的教學大綱,使用統一的教材、教參,分片統一命題 考試 。教師嚴重缺失專業自主的核心——教學專業自主權,其結果是,這種教育只能生產出“標準化的人”。這與全球化 時代 國家對教育的期望——大力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嚴重背離。

  當今美國教師 教育 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強調教師增權***Empowerment of Teachers***,努力使教師減少來自科層制的壓力,更多地滿足他們委託人的需求。教師作為專業人員,通常希望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有廣泛的自主權,他們的行為選擇或決定,多以在長期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的專業知能為基礎。落實到學校實際,就是要為教師提供寬鬆的專業 環境,使教師獲得更多的自治權,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索、創新和解決 問題 。

  教師的專業自主權與我國 目前 的教育體制並不是簡單的矛盾對立關係,而是相反相成的:教師的素質提高了,專業自主能力增強了,對原來那種過於“刻板”的 管理體制作相應的調整就可以維持新的平衡;相反,體制上的鬆動,又給教師的自主活動留出了更大的空間,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專業自主意識,鍛鍊專業自主能力。所以教師的專業自主權作為衡量教師專業化的一項重要指標,必須放在特定的制度結構中,系統考慮,具體實施,避免顧此失彼或走極端。為此,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建構行政體系與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局面,創造出雙贏的機制,既給教師以充分的專業 發展 的自由空間,又使之成為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專業 工作者。

  五、從“教師教育”走向“教師發展”

  單從構詞來看,從“教師培訓”到“教師教育”,教師都沒有擺脫受動的身份,始終處於被支配的從屬地位;“教師發展”則將教師視作自身命運的主宰者,由“他主”變成了“自主”,從單純關注結果***專業***到更加重視過程***發展***。這不但切合我國的國情,而且符合教師專業成長的 規律 。

  長期以來,在教師教育模式中,過於偏重外在的進修和培訓,重視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即本體性知識***和教育 理論 知識***即條件性知識***,而忽視了教師在 實踐中的內省性知識和 經驗,這種灌注式教育越來越不適應教師主體持續發展的需要。康納利***Connelly,F.M.***認為,教師作為整體的人存在於教育過程,他們有揮之不去的受教育的 歷史 、教育生活史、個人生活史。教師教育的過程是對過去歷史的回顧和重新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改造自身的教育觀念。因此教師教育不是“注入”***Teacher Education as Injection***而應是一種“重建”的過程***Teacher Education as Reconstruction***[6]。

  這種基於教師主體生活史的教育重建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並通過教師敘事的方式得到了實踐的證實。諾里斯***Knowles***和霍爾特·雷諾茲***Holt-Reynolds***認識到,生活史不僅僅幫助職前教師在以後的 學習 中用他們的個人觀點,而且把他們的觀點暴露給教師教育者,以便後者能夠設計出直接有力的解決教師教育有效性的教育學。因此,在教師教育中使用生活史被看做是能夠加強預備經驗效果的一種方式[7]。古德森***Goodson***進一步指出,教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生活歷史 內容 ,會慢慢發展成為足以支配教師日後思考與行為的“ 影響 史”,對教師後續的經驗選擇與重組進行無所不在的影響,只有在真實生活故事的敘述中,教師才能正確地審視自己,並在自我反思中對自己的行為獲得一種解釋,使教師變得自律,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負責[8]。康納利強調教師敘事應該成為教師教育的核心課程。他自己躬身踐行,在其開設的 研究 生課程中開始著手敘事 寫作和講故事。他的研究生從教師、校長、決策者、學生等角色身份思考自己的人生履歷,描述教育教學生活經歷,創作敘事文字,反思建構教育觀念[9]。結果證明,教師敘事確實能夠促進教師專業成長[10]。國內,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 組織了一個“教師的希望工程”專案,她指出,教師發展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研究主題,是一個關鍵和艱難的實踐歷程。因此研究者應從教師生命整體的視角和真實的“人”的角度重建教師角色理想,強調教師在自身的變革實踐中成長的積極主動性,並指出教師實現自我更新的關鍵途徑是自身的“研究性變革實踐”[11]。

  日本學者佐藤學***Sato Manabu*** 總結 道:“‘技術熟練者’模式的專業實踐性認識,是把複雜的情境與事件抽象、概括成能夠儘可能單純的明示的概念與原理,從而擴大‘確鑿性’;而‘反思性實踐家’模式的專業性實踐性認識,則是闡釋看似單純的情境與事件之內外交織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深入探究‘不確鑿性’的世界。在這種探究與表達中,前者採用‘範型樣式’,後者採用‘敘事樣式’。”[12]無論是“敘事樣式”還是“研究性變革實踐”,都強調教師主體的積極主動性,關注教師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整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指出:“發展越來越被看成是一種喚醒的過程,一個激發 社會 大多數成員創造力的過程,一個釋放社會大多數成員個體作用的過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個由 計劃者和學者從外部來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論斷同樣適用於教師教育。在我們國家,目前更需要的是教師發展之實,而不是專業身份之名。

  參考 文獻 :

  [1][日]佐藤學,鍾啟泉.課程與教師[M].北京:教育 科學 出版社,2003:223.

  [2]袁東.國外教師教育模式的歷史變化和 現代 轉型——國外案例觀察和相關問題探討[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89.

  [3]蘇明輝,姜曉麗.我國教師專業化實施途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25***1***:48.

  [4]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中國 教育 統計年鑑***200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0,476,556.

  [5]劉捷.專業增權與教師專業化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3-01-18***4***.

  [6]Connelly,F.M.& Clandinin,D.J.Telling Teaching Story.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94,21***1***:145.

  [7]劉潔.從“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師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3***:51.

  [8]Goodson,I.F.***1981***.Life histories and the study of schooling.Interchange,11***4***,62-76.21 Gass.W.***1994***, The art of self:Autobiography in the age of narcissism Harper’s 288***1728***.43~52.p51.

  [9]王凱.教育敘事:從教育研究 方法 到教師專業發展方式[J].比較教育研究,2005***6***:28~32.

  [10]Elbaz-luwisch,F.Writing as Inquiry:storying the teachlng self in writing workshops.Curriculum Inquiry,2002,34***4***:403~428.

  [11]趙麗,熊建輝.全球視野中的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國際教師教育論壇綜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1***:64.

  篇二

  論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摘要: 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 發展提供 實踐舞臺,教師與課程改革共同成長;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參與者與研究者;課程改革會促使教師不斷完善智慧結構、人格品質,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注重人文關懷。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offered practice stage for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and curriculum reform grow together. Teachers are participants and researchers in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will encourage teacher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ptitude structure 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 and it will als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emphasize on human care.

  關鍵詞: 教師;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

  Key words: teacher;curriculum reform;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1-0238-02

  1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1.1 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方向在課程改革之前,教師已經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教學 哲學、教學觀念和教學技能。它們在既有的課程與教學的運作中卓有成效。但是,課程改革要對原有的課程與教學進行根本性變革,這樣,教師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技能就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因此我們說,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方向,教師必須根據新課程的需要重新設計、規劃並進行自己的專業發展,重建自己的教學哲學、教學觀,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從而適應新的課程與教學。

  1.2 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動力課程改革必然會產生某種新意,這種新意打破了教師已經習慣的常規的 教育教學模式,給教師的專業活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從而給教師造成了渴望瞭解新知識的強烈的動機,這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 心理基礎。同時,課程改革在本質上是課程價值觀的重大調整,它以新的課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課程與教學,倡導新的課程形態以及新的教學方式,體現出課程與教學的“正規化轉換”,從外部給教師提出了專業發展的要求,使教師面臨新的挑戰。[1]無論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強烈動機,還是外部“正規化轉換”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都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推動教師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各種專業發展的活動,從而提升自身專業形象和專業素養。

  1.3 課程改革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途徑教師在自己專業上發展的一般渠道就是在職進修。它通常是一種制度性的規範,基本上沒有相對大的內部需要以及外部的壓力。所以,教師對此也沒有很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而,課程的改革給非常規的教師專業帶來了新渠道,這些渠道是制度性的需求不能給予的,它是院校採用的一些措施方案來應對改革的,進而達到自身的發展以及滿足教師的需求。

  1.4 課程改革促使教師角色的拓展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變化。傳統意義的教師可以用“傳道、授業、解惑”來形容,即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和知識的傳授。在新課程中,教師必須放棄對學生學習內容的絕對權威和壟斷,從知識權威拓展為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傳遞者拓展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組織者和引導者。

  2教師專業發展對課程改革的意義

  2.1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在課程實踐中,教師難免會遇到一些常常不能解決或者經常遇到但是不認為是對的問題,其實,改革課程就是在幫助教師處理這些問題。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並付諸實施,評價效果。所以說這次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積極參與,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課程參與,即一種區域性的被動的課程實施,而是教師全程主動、合作地介入到課程改革中的課程開發、決策、實施、評價等一系列活動,它意味著教師帶著對課程的理解與體驗來 體會課程的生成和運動過程。正是這種教師積極參與下的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參與分享課程設計、選擇、評價的權力,使教師既分享權益,也感受重擔,更讓教師敢於負責,成為富有創意的問題解決者。而且,由於伴隨著教師充滿激情的教學,使得課程的改革變得有生機活力。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課程改革中教師的參與和負責任的態度比課程改革的文字更加重要。

  2.2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研究者新課程中的“有些理論不一定能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但能影響人們的觀念,能豐富思想的寶庫”。“而直接面對現實的理論主要是操作層面,它能解決現實中的許多具體問題……”。換言之,這類理論的生命線在實踐而且這些理論主要來自於在教學實踐一線中教師的研究,因為他們最貼近實踐,並因教學實踐而存在。自然他們對於怎樣教、教什麼、為何而教,最有發言權。因此,教師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不是交給外在研究者,而是通過他們在現實情境中所進行的自主反思性探索,研究自己的教學行為,使實踐活動與研究一體化,實現自己的革新行動,這就是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真義。[2]

  3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3.1 完善教師的智慧結構成為 職業型的專家教師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教師若想適應時代的發展,就應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我國的教育界通過研究調查發現,一名專家型的教師要有複合型的知識,其中包括四點:①在一定的層次上,能夠意識自己,而且自知方面也能夠完善,也就是教師要有自我評論的知識。②熟練的掌握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並對其有較深的理解。③要有基本的一些科學人文方面的知識,也就是一般的知識。④教師要有教育科學知識,能夠將她 應用到教學世家過程中,最佳地達到教學目的。

  3.2 完善教師的人格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現代教育學對教育實質的深層次研究表明,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的意義並不在於讓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教師本身在育人過程中有沒有具備和諧的人格。教師將自身的潛心鑽研、無私奉獻、寬闊心胸以及公道正義的精神轉變為學生的人生價值和生活的準則。在資訊時代,創新教育已成主流。當代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髮揮出創造精神。支援學生大膽創新,即使是一種單純幼稚的想法也要給予鼓勵,消除人為設定的障礙,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3 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成為學生學習的“活水源”在現代資訊化和科學技術告訴發展的今天,知識在不斷的更新,職業的頻繁流動,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已不再能適應其全面以及長期的發展了。為了適應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要終身的去學習。作為教師要去正確的引導和加強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校獲得的知識好比是“一杯水的容量”,而在 網路化的 社會當中,知識好比是“一桶水的容量”,顯然,將“一杯水”倒進“一個桶”裡以不能滿足其需要。所以,教師拓寬自己的視野,不斷地追求真理,授學生之漁而非授其之魚,成為學生的“活水源”。

  3.4 注重人文關懷,迴歸教師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物件是人,其功能也是關懷人。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理念在教師身上就是要體現出關照學生的生命意義。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資訊化的今天,人們不僅得到了物質方面的享受,而且也給他們的精神方面帶來了困惑。體悟生命的意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作為傳遞人文關懷的教師,用自己豐富的 經驗、水淡性泊的品質滲透進學生的思想之中,讓他們理解人生,成熟心智,還他們一篇心靈淨土,真正的讓他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深層次上體現出人性的關懷。另外,對於學生目前的生存狀態,教師應有長遠的發展目光,在學生的人生大道上鋪一層堅實的基石,這樣在實現學生人生價值的同時也浸潤了教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旭東.教學生活批判與重建[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

  [2]劉旭東.關注生命價值與創新教育瑣談[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