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講章悔改的表現

  悔改先於洗禮,洗禮之後才有寬恕***路加福音3:3***。悔改.若眞的想要從罪中得救,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完全回到神的身邊。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一

  1.悔改必深感羞愧

  真悔改一定會有那種犯罪的羞恥感。罪既在生命裡,自然就有對這個生命的厭惡和羞恥。以自我為羞是義人獨有的特質。

  2.悔改必自覺卑微

  自卑有兩種,出於肉體的自卑是因自我尊嚴受損而帶來的自哀自怨,出於新生命的自卑則是在上帝恩典光照下的自我醒悟。犯罪的人都是驕傲的,認罪的人都是謙卑的。沒有真正的謙卑,就不會有真正的認罪。

  3.悔改必憂傷痛悔

  ***林後7:10***“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詩51: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4.真悔改必厭惡罪惡

  悔改而不恨惡罪惡是不可思議的,恨惡包括“恨”和“惡”,“恨罪”之先必先“惡罪”,對罪的厭惡是真悔改必有的第四種感受。

  厭惡罪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對罪感到噁心,如同有潔癖的人踩到髒東西那樣噁心。

  二

  悔改是行為方式的轉變***罪行的悔改***

  漢語的悔改是一個複合性的動詞,悔——知錯而悔悟;改——悔悟而改變。在浪子的比喻中,小兒子在窮困潦倒時反省了自己的行為,他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憂傷難過,這是他的悔悟。他明白自己的罪惡時,立刻起來到父親那裡認罪,祈求寬恕,敢於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這就是改的表現。浪子體現了一個罪人悔改的心理和行動過程。當浪子真正悔改以後,我們相信他的行為方式就完全改變了,以前他是離家,現在他是歸家;以前他對父親,對家有著很多埋怨,現在家庭對他有著特別的意義。浪子的行為將從此改變。浪子以前是以自己的喜好為生活的追求,現在是以讓父親高興為生活的目標。基督徒就是悔改而被上帝接納的浪子,當他被上帝接納後,就不再為自己而活,他是以榮耀上帝而活。行為方式的改變就是鑑別一個人是否真正悔改的可見標準,耶穌就把基督徒的行為當作他見證信仰的光***見太5:13-16***。悔改以前我們是用浪子的標準去活,但現在我們是用兒子的標準去活,兩種不同的活法必然帶來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悔改是將自己獻給基督,為基督而活,悔改就是行為方式的改變。

  三

  悔改是罪性的懺悔

  悔改不僅是對罪行的悔而改,更是對罪性的懺悔。懺悔是對罪心靈而於行動的反省、認罪以及尋求克罪之道的心理過程。罪性是產生罪行的因子,它隱藏於人心靈的深處,比罪行更加頑固。在浪子比喻中的大兒子,當他見到自己的兄弟悔改歸家,又被父親接納時,他就怒不可遏,責怪父親:“我和你一起這麼多年,你沒有給我一隻羊羔,叫我和朋友一起快樂,只是你這個兒子,和***吞盡了一切所有的……,你倒……”。我們看到大兒子,在他自己的眼裡,他是一個好人,他沒有罪行,至少他沒有像小兒子那樣“和***吞盡一切所有的”。但我們看到在大兒子裡面其實氾濫著更加可怕的罪性。他沒有和小兒子在一起,他怎麼就這麼肯定自己的弟弟一定是和***吞盡了一切所有的?這說明他自己心裡有***。他對父親的責怪和埋怨並非一時的衝動,而是長久的積怨。他不覺得自己有罪行,但他的自義就是他最大的罪性。壓抑著罪行,卻氾濫著罪性,而他對弟弟的指責又僅僅是出於他忌妒弟弟實踐了他罪性中渴望而尚未敢於付諸行動的罪行,這是多麼的虛偽!

  悔改若僅僅停留於表面的罪行就算不得真正的悔改。在詩篇51篇,我們見到大衛的認罪詩,他沒有在上帝面前細數自己的犯罪經過,這和我們今天教會傳統教導的認罪方式十分不同,他甚至沒有多談自己犯罪的動機,他卻深刻地懺悔到自己犯罪的本能,他向上帝懺悔了自己的罪性,他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大衛謙卑地認識到自己本質上就是一個罪人——罪性人。談到罪,使徒保羅有過形象的描述,“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8:21***。這個律是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罪性。保羅的心理表白便是一種懺悔。

  在約伯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罪行,卻依然滿有罪性。約伯受試探,在艱難的時候他向上帝發怨言,他說“我至死都不以自己為有罪”,他說唯願在上帝和他之間有一個審判官,他就可以和上帝一起辯訴:為何他沒有罪***行***卻受如此大苦難。約伯的思想陷入一個傳統的誤區,即為義是可以向上帝換取利益的資本。他不明白“義”是人本該有的生命特質,沒有什麼可誇耀的,義也不是換取平康和榮譽的門票,反而可能成為受苦的原因。約伯不覺得自己有罪,但不代表他裡面沒有罪性,在見到上帝以後他終於認識到自己的自義其實就是最可怕的罪!***他的自義幾乎將上帝推向邪惡***。他對上帝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見到了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他懊悔滿有罪性的人卻向上帝自義。對此保羅就有更深刻的發現:“我雖不覺得自己有罪,但也不能以此為義”。因為我們是有罪性的人,悔改需要對罪性的懺悔。

  四

  悔改意味著寬恕與接納

  悔改需要信心,即相信上帝的慈愛和祂赦罪的恩典,悔改意味著接受神的赦免、寬恕並接納別人與自己,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面對罪性的現實並接受上帝的救恩,不再被罪疚感捆綁。當我們悔改後就不應該再揹負罪的重擔,因為上帝自己說過,“你們的罪雖如硃紅,必洗淨潔白”,“神是信實的,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必要赦免”。上帝必會赦免一切悔改的罪人,赦免就是被神算為無罪,認罪悔改而依舊揹負罪的重擔是對上帝信實與赦罪能力懷疑與不信的結果。悔改包含雙重的含義:被上帝寬恕與接納,以及自我的寬恕與接納。當我們向上帝承認自己的罪,願意悔改並接受祂的救恩,祂就一定赦免我們,這是信心的接受。當上帝赦免我們以後,我們還需要自我的接納與寬恕,棄絕一切罪的控告和罪疚的纏累。

  赦罪源於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救恩,不過被赦罪依舊基於一個基本的前提:饒恕他人!在耶穌教導他的門徒***禱告***時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別人的債”。在欠債的比喻中,耶穌進一步教導他的門徒:“這樣你們若不從心裡饒恕你們的弟兄,你們的罪必不蒙饒恕”。悔改意味著寬恕與接納,懺悔而接受上帝的赦罪,寬恕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