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與衝突知識點總結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的內容,這一課講述了鄭和下西洋的史實,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必考知識點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

  2.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在1999年12月20日,迴歸祖國懷抱。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知識連結

  1.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前提

  ①中國唐宋元朝以來領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②永樂帝朱棣宣揚大國國威,出於政治目的的需要。③中國的唐宋元朝的遠洋貿易傳統,特別是在元朝時,中國的遠洋貿易非常發達,擁有當時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為後來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礎。④明帝國經濟上的支援和軍事力量保障。⑤鄭和船隊上的海員、明朝軍隊士兵、翻譯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2.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主要是宣揚明朝國威,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3.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雖然在國土面積上遠遠比元朝小,但至少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絡,散財之舉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沒有發動民間的商業貿易,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援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同步試題

  1.假如你跟隨鄭和的船隊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隊沒到過的地方*** ***

  A.印度洋沿岸 B.紅海沿岸

  C.非洲東海岸 D.地中海沿岸

  2.明朝抗倭名將是*** ***

  A.林則徐 B.戚繼光

  C.岳飛 D.文天祥

  3.抒發民族英雄戚繼光愛國情懷的詩句是 *** ***

  A.“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C.“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D.“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4.1553年,攫取我國澳門居住權的殖民者是 *** ***

  A.義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日本

  5.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是因為*** ***

  A.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

  B.規模大.航程遠.次數多

  C.比歐洲航海家遠航早半個多世紀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l:閱讀右面的歷史人物圖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請回答:

  ***1***圖片中的歷史人物是誰?

  ***2***材料2中,所謂“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麼?

  ***3***這位歷史人物主要歷史功績是什麼?

  拓展探究

  1.閱讀圖片材料:

  圖片一:鄭和下西洋路線 圖片二:歐洲航海家開闢新航路

  請回答:

  ***1***請列出鄭和下西洋及歐洲航海家開闢新航路的時間。

  ***2***試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處。

  ***3***有人說,在鄭和下西洋和歐洲航海家開闢新航路的背後,體現出中國海上力量的沒落和歐洲海上力量的興起。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這給對我們有何啟示?

  2.明朝時鄭和在1405-1433年率領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約2.7萬人,船上有航海圖和羅盤針,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哥倫布在1492-1502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僅為87人,首航船隻為3艘,有羅盤針航海圖,最遠到達巴哈馬群島、海地等。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回答,鄭和下西洋有何特點?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影響是什麼?

  ***2***鄭和、哥倫布遠航有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