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與哲學論文

  東西方兩個 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別源於兩種 哲學 傳統:一是古希臘主客二分的哲學傳統,一是 中國 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摘 要]東西方兩個 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別源於兩種 哲學 傳統:一是古希臘主客二分的哲學傳統,一是 中國 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前者以個人為核心,強調理性與鬥爭;後者以 社會 、家庭為中心,強調整體與和諧。當今世界的一體化程序雖然在加速,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一個地球兩個世界,這在 科學 道德、 文學 藝術 、中醫西醫、 政治 經濟 等領域都有突出表現。中國的 現代 化,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並將其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文化差異;哲學傳統;生態文藝學

  一個地球兩個世界,這是學術界對當今世界的描述。其意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有兩個世界——發達國家和 發展 中國家,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全球化,以及 問題 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世界一體化的程序不斷加速,正在走向“一個世界”。我們真的是在走向“一個世界”嗎?文藝評論家魯樞元先生認為:“可能存在兩種‘一體化’:一是由某一個超級大國憑藉實力和霸權壟斷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一是靠民族寬容、文化溝通促成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和諧。”[1]***P266***我們認為,世界一體化的程序在發展,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一個地球兩個世界——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哲學、文化和價值觀***傳統和現實***不同,雖然不一定會如亨廷頓所預言的那樣爆發“文明的衝突”,但激烈的競爭將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當今世界的現實。

  一、文化的兩個世界

  文化的多樣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也許這是地理 環境、經濟發展、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這種多樣性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成為衝突或對抗因素,其本質是互補的。相反,正是這種多樣性的相互作用才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人類文化的差異,其中最高的層次,在當代人的文化認識中,“中國與歐洲,實際上便成了地球人類文化視野中東方與西方對立的兩極。在過去的許多世紀中,中國人看西方,幾乎類似於看妖孽、看怪物。最近100多年來,隨著現代 科技 的發展,隨著國際交往的激增,東方與西方的相互體認日益廣泛深入,地球上這兩塊截然不同的文化疆域在相互映照下,反而更加絢麗地呈現出各自的神采與風姿”[1]***P263***。文化的兩個世界主要是,以美歐日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世界,或者加上伊斯蘭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世界。魯樞元在《一位東方學者看歐洲》一文中評介李黙先生新著《歐洲文化行》時說:“在法國凡爾賽宮,那空闊的綠地、分佈勻稱的路徑、修剪得體的苗木、激情奔放的噴泉,在李黙看來是‘聰慧’,‘充滿邏輯’的,與中國蘇州的拙政園、滄浪亭完全不同,也與東方人的感覺、思維方式迥然相異。由此我想,西方園林中的這種理性精神,完全是可以追溯到笛卡兒、亞里士多德乃至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的。”[1]***P265***的確如此,文化有其哲學基礎,例如西文文化注重形式性、實用性和純粹理性及“意欲向前”的進攻性;東方文化注重意象性、情境和 經驗性及“意欲中道”的和諧性。這兩種不同的哲學傳統及思維方式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打造了東西方兩個不同的世界。

  根植於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形成於笛卡兒—培根的現代西方哲學,強調人與 自然 的主客二分及事物兩方面的對立統一,認為世界是天演競爭,適者生存,強調 分析 性思維、理性思維和實驗 方法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它高揚人的優越性,大舉向自然進攻,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人統治自然的工具,建設人統治自然的文化,不斷加劇人與自然的分離、對立和衝突。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上,它高揚少數精英***統治者***的優越性,實行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壓迫、剝削和統治,不斷加劇人們之間的分離、對立和衝突。在它指導下建設的現代化世界是一個分離、對立和衝突紛爭的世界。

  根源於《易經》的中國哲學,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以後的新儒家、新道家,“天人合一”是其主幹,“和而不同”是其精髓,整體性思維是其主要思維方式。與西方“鬥爭哲學”不同,中國哲學主張“和為貴”,誠如張載所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馮友蘭先生說,如果按照“鬥爭”哲學,“仇必仇到底”。這樣,兩個對立面只好同歸而盡,導致統一體被破壞。宇宙的正常狀態是“和”,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是“和”,人類目標和行為的正常狀態也是“和”。“和”是我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P251—253***就人性而言,“性善論”是中國人性論的主流。《詩經·大雅》:“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秉彝是一種祭器,表示常規;懿是美好。意思是說,人民具有恆常之性,喜好有美德的人。孟子亦引此作為人之性善論的論據。這與西方基督教“原罪論”認為人之性“惡”是不同的。張岱年先生說:“西方的原罪說曾經起了鼓勵教徒努力向善的作用;中國的秉彝說更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積極前進。”[3]***P81***這種有關人性的“秉彝說”、 “人性與天道合一”,是“和為貴”、“和而不同”哲學的基礎,也是中國文化之精髓。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 中國 哲學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觀念,已經融入我們的 政治 、 經濟 、 科學 、 文化和 文學 藝術 中,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方式中,成為中國文化的民族形式,成為中國 現代 化建設的寶貴思想財富。“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的形式。”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四項基本觀念:***1***“天人合一”,人與 自然 統一的哲學思想;***2***“以人為本”,重民利民的政治思想;***3***“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思想;***4***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思想。[3]***P211—222***發揚這種民族精神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民族的振興。需要警惕的是,在所謂“世界一體化”,實際上是“美國化”的潮流中,我們在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抵制其過度生產及過度消費等不良文化的入侵,以繼承、保護和 發展 中華文化的民族形式。

  二、科學與道德關係的兩個世界

  關於科學與道德的關係,1975年10月,美國加斯塔瓦阿道弗斯學院諾貝爾大廳以“科學的未來”為題,就化學家格倫·西博格的講演進行討論,有2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6位著名神學家參與討論。多數人認為,科學價值是中立的,主張“為科學而科學”。但楊振寧博士 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我們每一個人的活動,都聽命於某一種心情,在較大的範圍內,科學 工作的 社會 意義,作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會對科學工作產生重要 影響 的。在科學發展中,基本的、最終的價值判斷不會取決於為了科學的科學,而是取決於科學是否對人類有益。科學家會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這種判斷深深紮根於科學與社會的相互影響之中。

  中國有關於科學與道德同一的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學問和道德,做學問和做人兩者是統一的。這就是“尊德性而道問學”。在他們看來,自然 規律 ***“天道”***與人類行為原則***“人道”***是統一的。也就是說,科學與道德是統一的。《易經·辭上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自然規律是符合道德的,天道以“仁愛”的性質恩澤天下萬物;同時天道也存在於人性之中,天道就是“仁”;知識都是善的,“天理即人道”;“德”是合符“道”的行為,“德者,道之功也”。

  西方則有關於科學與道德分離的傳統。依據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事實與價值、真理與德行是分離的,科學與道德無關。英國思想家休謨把知識分為兩種:“事實的知識”和“價值的知識”,前者是科學,後者是道德。他在《人性論》一書中說:“德和惡既不是關係,也不是事實,它們是感情的物件,不是理性的物件。”科學是事實的知識,是理性的,與感情無關;科學沒有善惡之分,與道德無關。近代西方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潮依然是科學與道德的分離。現代科學哲學中的“科學價值中立” 理論 亦由此而來,它認為,科學涉及事實,道德涉及價值,二者無涉。這就是從“是”***科學真理***推不出“應當”***價值的善***的原則。這一原則從笛卡爾、休謨到康德,一直為科學界所遵從,並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