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相信每個小朋友都幻想過飛上遙遠的藍天,藍天又高又遠還很漂亮,那它是怎樣形成的呢?

  天空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剛形成不久,到處是噴發的火山,發散出了很多氣體,飄散到空中,還有氮氣等,但是沒氧氣,等綠藻出現了,有了氧氣,慢慢就形成了類似現在的大氣層,也就是天空。

  天空是大氣層,為什麼它看上去是藍色的,以下是這個解釋:

  如果陽光從天空照射下來,它就會連續不斷地碰到某些障礙——即使沒有下雨。因為光所必須穿透的空氣並不是空的,它由很多很多微小的微粒組成。其中的大多數,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氮氣便是氧氣,其餘則是別的氣體微粒和微小的漂浮微粒,它們來源於汽車的廢氣、工廠的煙霧、森林火災或者火山爆發出來的巖灰。雖然氧氣和氮氣微粒比一滴雨水小一百萬倍,但是它們也照樣能阻擋陽光的去路。光線從這些眾多的小“絆腳石”上彈回,並改變自己的方向:光線被散射出去,這是我們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的說法。波長短的藍色光和紫色光比波長長的橙色光和紅色光散射得多。

  所以散射的光中,紫光比紅光幾乎多10倍,而藍光則幾乎比紅光多6倍。綠色的、黃色和橙色的光線,敵不過佔優勢的藍色光線和紫色光線,所以我們覺得這些散射的光是藍色的——天藍色的。發現這一切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利勳爵,他在13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當光線透過空氣偏離了它原來的直線方向時,光的波長不同,偏離的距離不同。後來人們為了向他表示敬意,便把這個散射過程叫做瑞利散射。如果你向天空看去,你主要看見的是陽光中被散射的藍色的光,而不是未經散射的陽光。

  我們看到的天空,經常是蔚藍色的,特別是一場大雨之後,天空更是幽藍得象一泓秋水,令人心曠神怡,躍躍欲飛。天空為什麼是蔚藍色的呢?

  大氣本身是無色的。天空的藍色是大氣分子、冰晶、水滴等和陽光共同創作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