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視覺是一個生理學詞彙。光作用於視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其資訊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後便產生。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視覺的相關知識。

  :

  視覺是通過視覺系統的外周感覺器官***眼***接受外界環境中一定波長範圍內的電磁波刺激,經中樞有關部分進行編碼加工和分析後獲得的主觀感覺。

  人的眼可分為感光細胞***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視網膜和折光***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系統兩部分。其適宜刺激是波長為370-740奈米的電磁波,即可見光部分,約150種顏色。該部分的光通過折光系統在視網膜上成像,經視神經傳入到大腦視覺中樞,就可以分辨所看到的物體的色澤和分辨其亮度。因而可以看清視覺範圍內的發光或反光物體的輪廓,形狀,大小,顏色,遠近和表面細節等情況。

  形成過程: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折射光線***→玻璃體***固定眼球***→視網膜***形成物像***→視神經***傳導視覺資訊***→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物像形成

  光線通過眼內折光系統的成象原理基本上與照相機及凸透鏡成像原理相似。

  按光學原理,眼前六米至無限遠的物體所發出的光線或反射的光線是接近於平行光線,經過正常眼的折光系統都可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當然人眼並不能看清任何遠處的物體,這是由於過遠的物體光線過弱,或在視網膜上成像太小,因而不能被感覺。當兩個物點發出或反射的光線進入瞳孔經晶狀體折光後成的像落在同一感光細胞上時,便不能被分辨,而感光細胞是有一定大小的,因此其密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人眼便有一定的解析度。該解析度用引數最小角解析度來表徵。一般情況下,人眼的正常角解析度為1ˊ。離眼較近的物體發出的光線將不是平行光線而是程度不同的輻散光線,它們通過折光系統成像於視網膜之後,因此,只能引起一個模糊的物像。而正常眼,無論遠、近物體,通過折光系統都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這是由於正常人眼具有調節作用。

  眼的調節主要靠改變晶狀體的形狀來調節,這是通過神經反射而實現的。當模糊的視覺形像經神經傳至大腦皮層視覺區,可引起下行衝動傳至中腦動眼神經副交感核,經睫狀神經傳至睫狀肌,使其中環行肌收縮,引起連線晶狀體的睫狀小帶鬆弛。由於晶狀體本身具有彈性,故而向前方及後方凸出,折光力增大,使輻射的光線能聚焦前移,成像於視網膜上。物體距眼球愈近,則達到眼球的光線的輻射程度愈大,則晶狀體變凸的程度愈大。

  反之,視遠物時,則晶狀體凸度減小。人眼晶狀體的調節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其主要細胞產生的電位變化經雙極細胞傳至神經節細胞,再經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神經纖維***視神經***以動作電位的形式傳向視覺中樞而產生視覺。其傳導途徑是:視神經在視交叉處進行半交叉***來自視網膜鼻側的纖維交叉到對側,而顳側的纖維不交叉仍在同側前進***,每側眼球的交叉與不交叉的纖維組成一側視束,視束到達丘腦後部的外側膝狀體,換神經元后,其纖維上行經內囊後到達大腦的枕葉視覺中樞。

  其他現象

  視力視力指視覺器官對物體形態的精細辨別能力。

  視野視野是指單眼注視前方一點不動時,該眼能看到的範圍。臨床檢查視野對診斷某些視網膜、視神經方面的病變有一定意義。

  暗適應和明適應當人從亮處進入暗室時,最初任何東西都看不清楚,經過一定時間,逐漸恢復了暗處的視力,稱為暗適應。相反,從暗處到強光下時,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視物,只能稍等片刻,才能恢復視覺,這稱為明適應。暗適應的產生與視網膜中感光色素再合成增強、絕對量增多有關。從暗處到強光下,所引起的耀眼光感是由於在暗處所蓄積的視紫紅質在亮光下迅速分解所致,以後視物的恢復說明視錐細胞恢復了感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