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信陽地區集市發展特點與評價論文

  集市***jí shì***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和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集市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的聚集交易,以後常出現在宗教節慶、紀念集會上和聖地,並常附帶民間娛樂活動。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清末民初信陽地區集市發展特點與評價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清末民初信陽地區集市發展特點與評價全文如下:

  近代以來,河南集市貿易空前活躍,而信陽地區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北繞淮水,南臨大別山區,水陸四通八達,不僅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而且是南北商賈出入要道。加之 1906 年京漢鐵路的修建,信陽地區的商品經濟得到發展,集市貿易興盛:集市數量明顯增多,集市人數眾多; 集市店鋪林立,出現了農副產品與京貨、洋貨並存的盛況; 交易方式多樣,並出現了本區獨特的交易方式---廟會。

  此外,交易量大為增加,農副產品行銷各大商埠,區域內外互動日漸頻繁。信陽地區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區域內市場體系逐漸完備,整個集市貿易得到迅速發展,逐步呈現向近代集市轉變的氣息。本文擬對清末以來信陽地區集市貿易的發展狀況進行探究,試圖勾勒出信陽地區集市由傳統向近代轉變的脈絡。

  一、清末民初信陽地區集市發展概況

  市一般設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帶,它是一切商品活動的中心。元末明初,本區各府、州、縣城內已經有市,四鄉有集,並已分為馬市、豬羊市、牛驢市,商賈絡繹不絕,商民之間以有易無。到了清朝本區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城內就分為北城市和南城市,尤其以南城的安寧門街、東城的康濟門、西城的賢典街最為繁盛,而且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出現了人群比肩接踵的盛況。另外,還有光山市、固始市、商城市,其餘縣也均設市; 各鄉之間闢有集,僅光州所轄 5 縣,就有集176 處。[1]

  1840 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大門,他們紛紛開始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並把魔掌伸向中國內陸地區。在信陽,他們廉價收買竹木、牛羊皮、雞蛋、草帽辮等原料和資源。在後來的36 年中,英國的亞細亞石油公司、美國的德士古公司也分別侵入了信陽市場,設立了美孚“仁大”、亞細亞“協記”、德士古“彭恆茂”等經銷處。1906 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為本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信陽區域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商貿活動日漸繁盛起來。本地區的麻也得以輸出,逢八、九月份收集,麻行通過舟載,順淮河運往各大商埠。汝寧府、光州成為河南省輸出蠶絲的中心地帶,出口量相當可觀。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信陽集市貿易發展較為穩定。如潢川城內市場十分繁榮,“進了潢川城,金子招牌一片明”.

  二、清末民初信陽地區集市發展特點

  清末民初信陽集市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集市數量大幅度增加,集市開始融入近代意義上的市場體系之中。這一時期,信陽地區集市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1. 集市數量增加,集市人數眾多

  嘉靖《固始縣誌》中有“貨聚有集,民趨為市”的說法。信陽地區的“市”形成於嘉靖三十年,商城有市 13 處: 峽口市、樟柏林市、武家橋市、銅井山市、和豐市、南司市、上石橋市、金家寨市、打船店市、望魚石市、張潢店市、湯坑店市、白果領市。[1]

  乾隆《光州志》記載,光州所轄各縣有市 10 處。《信陽州志》記載: 信陽州***今信陽*** 集店共計 64處,明確記載為“續增”者計 30 處。[2]固始縣在明代有東市集 13 處、南市集 8 處、西市集 6 處、北市集 12 處,共計市集 39 處,而乾隆時發展到東市集15 處、南市集 17 處、西市集 18 處、北市集 16 處,計66 處,增長幅度巨大。[3]

  羅山縣明代萬曆年間有集市 31 處,清順治至康熙年間集市發展到 36 處,乾隆時發展到43 處。[4]

  隨著集市貿易的迅速發展,集市店鋪林立,商品種類繁多,集市上趕集的人數也顯著增加。乾隆《光山縣誌》記雲: “百餘年來,承平日久,自城達鄉,生聚繁庶,倍蓰於昔。今城中之市,自南大街直達北街,東至學前轉至西街武廟前,列廛陳肆,鱗次櫛比,市聲喧闐,自旦迄晚不息……其四鄉村保,相距一百二十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異。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數百”[5].信陽縣發展成為豫南最大市集,信陽遂成為豫南各商貨出入之要市。自清末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各縣集市貿易得到較大發展,街道井然,店鋪林立,人口劇增,市場繁榮。從信陽地區集市發展整體脈絡上來看,集市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的。

  2. 商品結構日益多樣化,區域內外貿易互動頻繁

  近代以前的集市職能主要是為了滿足日常供給與需要而進行的調劑餘缺的活動,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以自己生產的糧食、副業產品和手工產品換取自己在生產和生活上需要的日常用品。[6]

  “其鄉鎮集市,附近商品交易不過糧食,而棉、牛驢、菜果之屬。”嘉慶元年汝寧府各縣也均設有市,這些市一般在行政官署和居民集中區設定,有固定的店鋪門面和規定的交易街道,有米市、柴市、菜市、花市,並有大宗商品經營。甲午戰後,許多棉紗、棉布、毛織品、煤油、紙菸、呢絨等外國商品經城市流入農村,京廣雜貨也經商人之手進入集市,於是出現了由農副產品占主導地位向農副產品與京貨、洋貨並存的局面轉變。自清中後期以來,由於山區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驛道的增闢,信陽的集市貿易也趨於繁榮。信陽的雞、鴨、鮮蛋,羅山的稻米,息縣的黃豆、芝麻和黃牛,商城的粉條等農副產品開始大量銷往外地。[7]

  乾隆年間,光山縣城“列廛陳肆,鱗次櫛比,市聲喧闐,自旦迄晚不息”,“居貨設邸,行販絡繹,幾於轂擊肩摩”,極為繁盛。而其“四鄉村保,相距一百二十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異。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數百”.光山縣“合稽各鄉之集視舊亦且三倍”[5].豫南的羅山縣有米市,在乾隆時,“秋冬之交,北人糴販,步小車驅驢往來如織,日去米不下數百石”[8].固始縣“濱臨淮岸,為水路通衢。每遇秋收,客商雲集,上通汴省,下達維揚,米石連檣,販運出境,絡繹不絕”[9].

  1906 年京漢鐵路開通後,本區集市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夢錄》載: 開封的糧食市場上,“所有鄭州、輝縣、光州、固始等處各色大米,俱歸入內,其斗大如雜糧食鬥”,“白稅課使往南,是六陳雜糧,堆積如山”[10].信陽州輸出貨物大米、小麥,行銷州境交界等處,線麻行銷江西,草紙、雞、鴨、鮮蛋行銷漢口,粗布、鐵鍋行銷確山遂平以北;輸入貨物以土藥為大宗,市鎮交易與上年相等。羅山縣輸出貨物以布疋、稻米為大宗,布疋行銷省城,大米行銷正陽、汝南等處; 輸入貨物糖、藥材,紙、洋藥、洋布、洋紗、羊油等。光州輸出棉布、羅底,行銷本省鄰近州縣及安徽的六安、桐城等地,藍靛行銷湖北,草帽辨系鹿邑縣祥沅義、茂公商家來州收購。

  光山縣輸出貨物以白布為大宗; 輸入貨物以黑緞小帽為多,系從漢口運來,其餘還有紙張、雜貨等類。固始縣輸出貨物以竹木為大宗,均行銷安徽霍、壽、穎及本省周口等處; 輸入貨物多為民間日用雜貨。息縣輸出貨物以芝麻、黃豆為大宗,豬、羊、雞、鴨次之,銷往漢口; 輸入貨物以杉木為主。商城縣輸出貨物以鐵、竹、楂木為大宗,銷往周口,茯苓、桔梗、粉條行銷漢口,茶葉、油漆銷固始縣; 輸入貨物以洋布及糖為人宗,川廣雜貨次之。

  3. 廟會逐漸融入集市貿易活動

  廟會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本區廟會眾多,且有著較長的歷史,由於趕廟會的人多,則逐漸被商業界所利用,因此廟會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場所。如光山縣淨居寺逢會朝山趕會之人,少者五六萬,多則七八萬。

  各類山、土產雜貨、日用百貨攤販一直排到山上,熱鬧程度令人歎為觀止。各類廟會僅光山一縣就有33 處之多。[1]

  信陽縣境內洋河集,每年逢會之期,八方之眾都雲集於此,多者達五萬人之多,少者也有兩三萬。外地商人推銷的是京廣雜貨,當地人也把自己的山貨、土產、農具和手工藝品拿到會上參加交易。羅山縣靈山廟會,會期之長,是本區少有的,多者十天,少者也有四五天。廟會香火波及 20多個縣市,趕會人多達五萬餘。[1]

  廟會與集市貿易相交融,形成了山區群眾獨特的交易方式,為發展土特產品的生產,活躍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清末民初信陽地區集市發展評價

  總體來說,清末民初以來信陽集市貿易基本處於穩定發展的趨勢,集市貿易的發展活躍了農村經濟,使得區域內外互動增強; 它促進了農村生產結構和經營方式的變化,改變著人們日常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農村經濟結構也逐步向農業、手工業、工商業並存的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集鎮逐漸向城市靠攏,城鄉關係越來越密切,加速了鄉村近代化的步伐。信陽地區的集市貿易主要依賴固定的店鋪和定期的集市網路來實現,集市上經營品種豐富,既有農副產品,又有京廣洋貨; 商人主體多元化,行商坐賈與洋商買辦並行; 農副產品不僅行銷本縣本省,還銷往北平、漢口等通商大埠,信陽集市逐漸融入近代意義的市場體系之中。

  從信陽地區集市發展歷程來看,我們應該認識到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信陽地區集市貿易發展比較脆弱,不充分; 其次,本區集市貿易發展相比於東南沿海和南北方發達地區,發展水平比較低。“信陽地薄寡積聚,城鄉無大富戶,無大商業”[11],則說明從整體上來說信陽地區市鎮發展水平較低,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綜上所述,清末以來信陽地區集市貿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區域內外貿易活動日漸頻繁,集市貿易逐漸由傳統向近代轉變,逐漸融入近代商品經濟大潮之中,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信陽集市發展不能與發達地區相比肩。
 

  參考文獻:

  [1]信陽地區商業局編志室。 信陽地區商業志[Z].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方廷漢,陳善同。 ***民國*** 重修信陽縣誌·卷六·建設二·店鋪寨堡[Z].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

  [3]楊汝楫。 ***乾隆*** 固始縣誌·卷八·市集[Z]. 乾隆五十一年精刊本。

  [4]羅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羅山縣誌·第 4 章·集市貿易[Z].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楊殿梓,錢時雍。 ***乾隆*** 光山縣誌·卷十一·市集[Z]. 乾隆五十一年刊本。

  [6]楊修田。 ***光緒*** 光州志·卷一·建置·市集[Z]. 清光緒十三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