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經典的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是圍繞客觀實在物,運用文學表現手法和歷史表達方式構建出來的,具有審美意味的散文體口頭敘事文學。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民間互傳的傳說,希望大家喜歡。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中國古老的神話。它體現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巨集願,決心去追趕太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夸父耳朵上掛兩條黃蛇,手裡也握著兩條黃蛇,隨身還攜帶著一根手杖。一天,太陽升起了,他邁開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傳說禺谷是太陽休息的地方。在太陽落到這裡洗浴後,就在巨大無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來。這時只見一團巨大紅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進入太陽的光輪,完全處在光明的包圍中。當他正在慶幸自己的勝利時,他感到極度口渴。於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黃河、渭水裡的水,幾下就把兩條河裡的水喝乾了,可還是口喝難忍。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澤的水,大澤是一片縱橫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樣倒了下來。手杖丟落的地方,出現了一片枝葉繁茂、鮮果累累的桃林。

  傳說河南、陝西兩省交界處的靈寶縣東南,有一座夸父山,是夸父留在人間的遺蹟,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幾百裡的寬的桃樹林。還傳說湖南也有一座夸父山,上面還有夸父架鍋的三塊巨石。


夸父逐日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胃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

  《被羿捕殺的六大怪獸傳說》

  解除了十日並出的災難,羿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去捕獵肆虐人間的怪獸。中原地區,以窒窳、封稀為害最烈。窒窳本是黃帝轄下的一國諸侯,不幸被貳負和危暗殺了。黃帝憐憫他無辜喪命,請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六大神醫上崑崙山會診,研製出不死神藥使他死而復生。窒窳的命是撿回來了,卻完全迷失了本性,剛一醒來,就連滾帶爬地竄下山,一頭扎進弱水,變成了一條龍首虎爪、號聲如嬰兒啼哭的吃人怪獸。羿深入窒窳巢穴,僅一箭,就令它死了第二回,這一回是死有餘辜。

  在中原的桑林還有一頭獠牙如戟、力勝百牛、鐵骨銅皮的大野豬封稀;封稀橫衝直撞,拱毀莊稼、村落,所經之地頓成廢墟。羿左右施射,刺瞎野豬雙睛,將它生擒活捉。

  誅殺窒窳、捕獲封稀之後,羿轉戰南方,在壽華之野追及鑿齒。鑿齒人身獸臉,它的殺人利器是突出嘴外的兩根五六尺長、形似鑿子的牙齒,為了應付弓箭,它特地帶上一面巨大而堅固的盾牌,它至死也沒弄清楚,羿的神箭是如何穿透盾牌,扎進它心窩的。

  修蛇盤據洞庭湖,掀波作浪,覆舟無數,吃人無數。它風聞神射手羿已至南方,便潛伏湖底,銷聲匿跡。萬頃波濤掩蓋妖蹤,羿的神奇射技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他毅然舍弓持劍,躍入深不可測的大湖,歷千險萬難,終於在滔天白浪中劍斷長蛇;洞庭湖水,竟給蛇血染紅了一半。

  北方,九頭怪九嬰仍在凶水一帶噴火吐水,淹鄉焚城;東方,巨型鳥大風仍在青丘之澤掀起狂風,毀屋拔樹。羿東征青丘澤,用青絲繩繫於箭尾,一箭射中閃電式飛掠的大風。那大風力大善飛,尚欲帶傷逃生,無奈箭上繫繩,只能像一隻風箏一樣被羿收回。

  九頭怪九嬰自恃有九顆腦袋、九條命,絲毫不懼北伐的羿,它九口齊張,噴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濁流,交織成一張凶險的水火網,企圖將羿困住。羿知道九嬰有九條命,射中一個頭,它非但不會死,而且能很快痊癒,故再使連環箭法,九支箭幾乎同一時刻插到了九嬰的九顆頭上,九嬰的九條性命一條也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