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民間故事傳說

  中國有不少的民間傳說,不少的民間傳說都是非常經典的。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精衛填海的傳說故事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黃帝見了她,也都忍不住誇獎她,炎帝視女娃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時,女娃便獨自玩耍,她非常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為父親忙於公事:太陽升起時來到東海,直到太陽落下;日日如此,總是不能帶她去。這一天,女娃沒告訴父親,便一個人駕著一隻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像山一樣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兒,但卻不能用太陽光來照射她,使她死而復生,也只有獨自神傷嗟嘆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隻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

  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回翔闃,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著,咆哮著,嘲笑她:“小鳥兒,算了吧,你這工作就幹一百萬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衛在高空答覆大海:“哪怕是幹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日,我終將把你填平的!”

  “你為什麼這麼恨我呢?”

  “因為你奪去了我年輕的生命,你將來還會奪去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總有一天會把你填成平地。”

  精衛飛翔著、鳴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鳩山去銜石子和樹枝。她銜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復飛翔,從不停息。後來,一隻海燕飛過東海時無意間看見了精衛,他為她的行為感到困惑不解,但瞭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後,海燕為精衛大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就與其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精衛,雄的像海燕。小精衛和她們的媽媽一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她們還在做著這種工作。

  精衛鍥而不捨的精神,善良的願望,巨集偉的志向,受到人們的尊敬。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熱烈讚揚精衛小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鬥精神。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鉅卓越的事業。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蹟,叫作“精衛誓水處”。

  :狐仙墓

  南宋時,朱熹在白鹿洞講學著書。他潔身寡慾,總是諄諄告誡學生要人呂端正,“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為他老是板著面孔說教,學生都有對他望而生畏。

  一年春節,學生們都回家過年去了,只有朱熹一人留在學館裡。無宵夜,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四鄉隱隱傳來花燈盛會的鑼鼓聲。朱熹孤燈獨坐,開卷讀書。在這空谷寒夜,面對窗前抖動的芭蕉葉,確有孤獨寂寞之感,禁不住吟出兩句詩來:“細雨灑芭蕉,孤燈空寂寥。”話音未落,就聽窗外面傳來了嬌滴滴的聲音:“不嫌奴貌醜,與君度春宵。”

  朱熹一驚:夜半更深,是誰家的女子在這兒?竟然對起我的詩來呢?推開窗戶,向外望去,只見窗外有幾枝芭蕉在雨中搖曳,遠處一片朦朧,什麼也看不見。咦,這就奇了!難道是幻覺嗎?朱熹滿腹疑團,略略定了定神,重又伏案讀書,註釋《詩經.有狐》篇。讀到高興處,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有狐綏綏”等佳句來。

  奇怪的是,窗外又傳來一陣女人的聲音,而且朱熹聽得清清楚楚,還是一首詩哩:夜靜更深人未眠,心憂聊誦《有狐》篇。緣何聖化痴情在,慾海賢關一線牽。

  宛囀輕盈的聲音飛進窗內,詩的內容,明明是對自己而言的呀!朱熹又是一驚,再一次推開窗戶,探頭向外問道:“是誰在外面吟詩?雨夜風涼,請進來稍歇!”連問數聲,無人答應。此時,雨過天晴,明月在天,樹影鋪地,庭院寂靜,並不見有人呀!明明是位姑娘的聲音嘛,她躲在哪兒呢?朱熹想了想,對!待我和她一首,用詩刊把她引出來。於是念道:夜讀《詩經》不愛眠,會心喜讀《有狐》篇。前緣原訂三生石,不是前緣莫亂牽。

  吟完詩,朱熹對著窗外說:“外面那位女子,如有興致,敬請回詩刊一首吧!”話音剛落,屋外突然響起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隨即果然有一位女子回了一首詩:孔門弟子莫輕狂,此是讀經學聖堂。休趁夜深人靜後,逾牆扮演風求凰。朱熹聽得真切,特別是“風求凰”一句,這不分明是在向我暗示嗎?他急忙開啟房門,走了出去,只見月照芭蕉,從芭蕉叢中,忽地跳出一個妙齡女子,把朱熹嚇了一跳,忙問:“你是------”那女子說:“我是五老峰下的狐仙,外出遊玩而歸,路過貴處。”“啊!剛才吟詩的是你嗎?冒昧應和,讓你見笑。”朱熹細看那女子,高鬃,明眸皓齒,身姿綽約,穿一套綠色衣裙,蹬一雙繡花鞋,滿臉帶笑,眉目含情。真是賽過天仙!朱熹看得都呆了。

  狐仙見他那副傻呆呆的樣子,忍不住“咯咯咯”地笑個不停,說:“你不是常說,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嗎?”朱熹哪顧這許多,說:“小姐請勿見笑,請吧!”狐仙也不推辭,跟著朱熹進了書房。朱熹又是讓坐,又是倒茶,殷勤相待。狐仙呢,坐在書案前,目不斜視,專心翻閱起朱熹的《詩經》註釋來。燭光搖曳,映照得狐仙更加嬌豔動人。

  狐仙不僅容貌出眾,而且才華橫溢,她在閱讀朱熹的《詩經》註釋時,對其中某些不夠確切的地方,還能一一摜出,暢敘了自己精闢的見解,這使朱熹大為佩服。他想:元宵之夜,巧遇嬋娟,真是三生有幸。他也顧不了平日對學生們的說教了,趨步上前,說:“我倆相交,談得投機,今日幸會,真是天賜良緣,小姐如不見棄,敢求百年之好,萬望而卻步應允!”狐仙說:“我是狐仙,難道你不害怕?”朱熹說:“小姐才深貌美,天生麗質,真叫我一見傾心。昔日孔夫子,還傳為佳話哩。只要你我真心相待,定能百年偕老,何談‘害怕’二字呢?”朱熹披肝瀝膽,海誓山盟,感動了狐仙。於是,在這元宵佳節,白鹿洞中,他倆終於結成了一對恩愛夫妻。打這以後,狐仙每日從五老峰晚來曉去,幫助朱熹註釋《詩經》。兩人夜夜相處,感情越來深,恩恩愛愛,如魚得水。不到一年功夫,在狐仙的幫助下,朱熹完成了他的著作《詩經集註》。

  :愚公移山的傳說

  那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經快90歲了,他的家門正好面對著這兩座大山。由於交通阻塞,與外界交往要繞很遠很遠的路,極為不便。為此,他將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議解決的辦法。愚公提議:“我們全家人齊心合力,共同來搬掉屋門前的這兩座大山,開闢一條直通豫州南部的大道,一直到達漢水南岸。你們說可以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贊同這一主張。

  這時,只有愚公的老伴有些擔心,她瞧著丈夫說:“靠您的這把老骨頭,恐怕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丘都削不平,又怎麼對付得了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再說啦,您每天挖出來的泥土石塊,又往哪兒擱呢?”兒孫們聽後,爭先恐後地搶著回答:“將那些泥土、石塊都扔到渤海灣和隱土的北邊去不就行了?”

  決心既下,愚公即刻率領子孫三人挑上擔子,扛起鋤頭,幹了起來。他們砸石塊,挖泥土,用藤筐將其運往渤海灣。他家有個鄰居是寡婦,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也跳跳蹦蹦地趕幫忙,工地上好不熱鬧!任憑寒來暑往,愚公祖孫很少回家休息。

  有個住在河曲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子孫每天辛辛苦苦地挖山,感到十分可笑。他勸阻愚公說:“你也真是***到家了!憑著你這一大把年紀,恐怕連山上的一棵樹也撼不動,你又怎麼能搬走這兩座山呢?”

  愚公聽後,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他對智叟說:“你的思想呀,簡直是到了頑固不化的地步,還不如那位寡婦和她的小兒子哩!當然,我的確是活不了幾天了。可是,我死了以後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還會生兒子,這樣子子孫孫生息繁衍下去,是沒有窮盡的。而眼前這兩座山卻是再也不會長高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挖下去,還愁會挖不平嗎?”面對愚公如此堅定的信念,智叟無言以對。

  當山神得知這件事後,害怕愚公每日挖山不止,便去稟告上帝。上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派兩個大力士神來到人間,將這兩座山給揹走了,一座放到了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後,冀州以南一直到漢水南岸,就再也沒有高山擋道了。

  智叟孤立而靜止地看待愚公之老和太行王屋兩山之高,其實無“智”可言;而愚公能用發展眼光洞悉子孫無窮與山高有限,又怎麼能說是“愚”呢?要想幹成一番事業的人,就應像愚公那樣充滿信心,有頑強的毅力,不懼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幹下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