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中國愛國故事
青年發明家
浙江椒江市有個青年農民叫陳江輝,才30出頭年紀,就已經有了15年發明史了。他15歲那年,因為家裡窮,父母有病,只好中途退學,回鄉勞動。在一般人看來,他這一輩子也就是種田了。可他想,種田也要種出個名堂。自己從小腦子靈,為什麼不能搞一些發明創造,為鄉親們解決些實際困難呢?
於是,他每天白天勞動,晚上看書學習,琢磨搞些小發明。一開始,難免失敗。有一次因為買材料欠了債還不上,被人家送到公安局,當作“詐騙犯”進了收容所。可他不灰心,又去杭州向專家求教,沒錢買書就借書讀,自學了高中和部分大學的課程。
幾年後,他終於做出了成績,發明了暗碼保險鎖、醫用紅外線感應控制器等許多物件。尤其是農用揹負式電動噴霧器,首批生產就被搶購一空。他發明的“陳氏氣管炎根治藥”等,經中外專家鑑定,獲得了國家專利。截止到1992年,他發明近百項,有16項獲得國家正式發明權,被評為浙江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一個農村窮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成了為祖國做出貢獻的發明家了。
陳嘉庚舍財辦教育
要改變落後面貌,就得興辦各種事業,就需要各種有用的人才,所以發展教育、培育人才是最重要的。愛國的人們看清了這一點,有許多人熱心辦教育,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就是突出的一個。他在新加坡創辦橡膠等實業,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後,首先就想到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出力,於是在家鄉廈門,他出錢興辦了幾十所學校,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有大學。他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興辦學校是國民的天職。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想法,他把辦企業掙得的錢大部分用在辦教育上。為了興辦學校,他毫不吝惜家財,而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
1932年,他的企業受到衝擊,收入減少。一家外國企業集團想乘機把他的一部分企業收過去,條件是不再出資辦學。陳嘉庚斷然拒絕,說:“我寧肯讓企業倒閉,也不停辦學校。”後來,企業被迫停產,他仍然盡力籌集資金,保證學校的教學活動。在陳嘉庚的努力下,廈門的教育十分發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這位愛國華僑在他臨終時留下遺囑:把自己私人的300多萬存款全都捐獻出來,作為辦學經費和興建華僑博物館,一分錢也不留給子孫後代。
鐵人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願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乾打壘的簡易棚子裡,吃冷飯,睡地鋪。鑽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於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鑽。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的是儘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
範旭東創辦化學工業
我國過去沒有化學工業,連火柴、肥皂、鹼這些東西都不會造。愛國青年範旭東看到這情景,十分焦急。他在日本留學,看到日本靠工業發達起來,還欺負中國。他就決心創辦自己國家的民族工業。1917年,他在天津塘沽建起了永利制鹼廠,這是我國第一個化學工業工廠。有個英國人瞧不起中國,對他說:“你辦廠的勇氣令人佩服,可惜早了點,中國現在這個落後樣子,辦鹼廠至少應推遲30年。”範旭東反駁說:“正因為落後,所以我恨不得早辦30年。現在奮起直追也不算晚!”
辦廠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真不少,首先是缺乏技術。範旭東就親自動手,把書房當成實驗室,辦公桌當實驗桌,白天做實驗,晚上當床。別人勸他別難為自己,他說:“為了不讓外國人卡我們的脖子,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把工廠辦起來!”
幾年以來,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成功了,在一次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鹼,有了自己的化學工業。這對增強國力有著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