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故事
歷史題材類文字的教學需要引領學生從歷史的視角對文字中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構成元素進行深入品鑑,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隆巧勸“將相和”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喚他所寵愛的新任軍機大臣和珅和三朝元老劉統勳一起,來到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前觀景賦詩。除了遊山玩水,乾隆此行還有個重要目的,就是勸和二人。因為,乾隆早已發現和珅和劉統勳不和,為了“大清事業”,乾隆便有心調和二人。
正在欣賞秀麗的山川景色,乾隆問道:“什麼高,什麼低?什麼東,什麼西?”
學識淵博的劉統勳隨口即應:“君皇高,微臣低,文在東來武在西。”和珅一向以逢迎拍馬著稱,這次看到劉統勳搶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題發揮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東來流***劉***在西。”河與流明指熱河由東向西流入離宮湖,但暗指自己和劉統勳,並借宮廷禮儀東為上首、西為下首來貶低劉統勳,暗示你劉統勳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劉統勳豈能不明白,揹著乾隆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心想:“老狐狸,走著瞧!”這時,三人來到一座橋上,乾隆又要求和珅和劉統勳以水為題,拆一個字,說一句俗語,作成一首詩。劉統勳不放過報復的機會,捋捋鬍子,望著清波中自己老態龍鍾的面容,偷視和珅自負的得意之形,邊走邊詠道:“有水念溪,無水也念奚,單奚落鳥變為鷄***雞的繁體字***。得食的狐狸歡如虎,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和珅聽出弦外有音,便毫不示弱,反脣相譏道:“有水念湘,無水還念相,雨落相上便為霜。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和珅是在告誡劉統勳不要多管閒事,否則也不會有好果子吃。
聽到這裡,乾隆見時機已經成熟,當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對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說道:“孤家也對上一首。有水念清,無水也念青,愛卿共協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乾隆以詩的語言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和珅和劉統勳的不滿,要求二人同心協力輔佐朝廷。
剛才還自恃才高、以弦外之音互相攻擊的二位臣子一聽,不禁為之一震,深為乾隆如此循循善誘而感動。二人頓時拜謝乾隆,握手言和。
乾隆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沒有急於求成,以帝王的權威進行斥責和壓服,而是因人而異,精心選定勸導環境,在觀景賦詩的基礎上,抓住恰當時機,及時誘導,巧妙地運用暗示,取得了良好的說服效果,使二人放棄個人恩怨,言歸於好。
:乞丐的祖師,伍子胥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因父親被誣謀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恰巧進山打獵方逃過大難。伍子胥欲出昭關逃向吳國,但昭關上掛有伍子胥畫像的懸賞令,楚兵又嚴密盤查,伍子胥難以過關,一夜之間他愁得鬚髮全白,面目全非,這才因禍得福混出了關。眼看來到吳國都城蘇州,他早已身無分文,隨身只帶著一把簫。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簫乞食。恰巧吳國公子姬光經過,見一個鶴髮童顏、氣度不凡的異鄉人竟然在鬧市中行乞,心知此人來歷不凡,於是便將伍子胥帶進王府。二人交談甚為投契,伍子胥詳述冤仇,姬光大為震動,更賞識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留下來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繼位成為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帶領吳兵大敗楚國。伍子胥鞭屍楚平王,報了大仇。
吳王闔閭去世後,兒子夫差繼位,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告訴部下:“我死後若國家遭了饑荒,你們就把城牆扒掉,百姓便可以得救了。”伍子胥自殺後,吳國日漸衰落。鄰近的越國乘機進攻,兵臨蘇州城,城中糧食眼看著快要吃完了。這時,部下想起伍子胥留下的話,於是扒了城牆,掘地三尺,發現那城牆底下的磚竟是糯米做成的,因為經過蒸熟和壓制,所以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原來,這是當年伍子胥修築城牆時故意做了手腳,乃所謂“積糧防急”之計。這下子有救了!蘇州人奔走相告,紛紛前來撿“磚”,一人抱幾個,回家煮熟充飢。就這樣,蘇州的老百姓才渡過了饑荒。人們都說,伍子胥在蘇州要過飯,這是報蘇州人的恩呢。後來蘇州一帶的花子***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來,稱他為祖師爺。再後來流傳到全國,所有的乞丐都知道這一傳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袁世凱的“投資”
在正常情況下,人一生交往的關係人是10—30—60,什麼意思呢?你遇到危難的時候,能借錢的物件不超過10個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誰能夠借錢給你,就算是把親戚、朋友、父母都加上,你到那時候能張口借錢的物件也不超過10人。
人這一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關係就能應付得了。
投資人的聰明之處就是重點做極個別人的長期投資,歷史上有一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袁世凱做李蓮英的投資。
在戊戌變法前後,有一天慈禧召袁世凱在頤和園議事,袁世凱看到慈禧身後站著的李蓮英不時在老佛爺耳邊嘀嘀咕咕,對她影響很大,就知道這個李公公很重要。但是他不便直接去接觸,就開始在李公公身上投資。怎麼投呢?非常簡單,逢年過節送點禮,再簡單不過了。
開始李蓮英也不知道,說也不大熟悉這個人,怎麼會送禮呢?但是他也習慣了,因為巴結的人太多了。關鍵是袁世凱堅持若干年,不斷地送,越送越大。終於有一天,李蓮英覺得不安了,心想這人怎麼送了好些年禮,而且越送越大,為何就是不提要辦什麼事呢?
於是他就老想見袁世凱,心想見了以後,幫著辦件事,這事就算平了。但袁就是不見,說沒有什麼事,只是對公公表示敬意。終於有一天,袁世凱主動通過人來約,要跟李蓮英見面,李蓮英特高興,說終於能見,見了就把事給平了,把這麼多年欠的人情給還了,而且想,估計是個棘手的大事了。
袁世凱約的時候,手下人都不解,都說,那麼如日沖天的大總管李蓮英,咱跟他也沒什麼往來,咱能約出來嗎?袁世凱很自信,就吩咐手下去傳話,幾日幾時在哪兒見面。下邊的人說,那不行吧?袁世凱說:“你別管,肯定行,就這麼辦。”
李蓮英一聽袁世凱約見,心頭既不安又高興:憋這麼多年了,趕緊得見。見了以後,以為肯定有大事,結果沒想到,袁世凱又給了20萬的銀票,意思就是這銀票是管這次幫忙,前面的人情你還欠著。李蓮英收了這張銀票後問:“大人有什麼事情嗎?”袁世凱說:“很簡單,下官也沒什麼事情,就是想請公公費心,在宮裡散佈點訊息。”袁世凱要在宮裡造個謠。
造什麼謠呢?造袁世凱政敵的謠。具體就是印一份假的報紙給慈禧看***那時候宮廷裡有一份報紙,專門給皇上看的,叫《邸報》***,在這份作假的報紙上造謠說袁的政敵要幹壞事。這活看似簡單,其實一般人還幹不了。而這對李蓮英太容易了,不就放個小話,然後拿一張假報紙嘛!
後來李蓮英就用這種辦法,借慈禧之手幫助袁世凱把政敵給扳倒了。所以投資於人這件事情,時間越長、越隱蔽,回報就越高。
所以投資於人的回報,特別是在安全上的回報,遠高於一般的投資或者存銀行。比如我有60萬元存在銀行,遇到麻煩會是個什麼結果呢?第一,兵荒馬亂中到銀行去取錢,銀行可能說不上班;第二,真出事了,要吃糧食,銀行不能變出糧食,存在裡邊的錢也不能變成糧食;第三,這個錢還貶值,還收利息稅。但如果投在6個人身上,一人10萬塊錢,只要有一個人相對比較成功,或者一直關係不錯,那麼遇到危機的時候,他肯定先打電話問有什麼事,或者衝過來直接幫忙了。萬一他發達了,10萬或者50萬塊錢,對他也不是大事,不用你到銀行,他就直接給送過來了。所以投資在人身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