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發展歷史

  普洱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也是雲南傳統的特色歷史名茶。研究對人們正確認識普洱茶,以及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普洱茶栽培時間的考證

  說到普洱茶的產生就離不開“六大茶山”。六大茶山位於今天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境內,分別是:攸樂、莽枝、蠻磚、依邦、革登、慢撒。那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生態環境優越,高山雲霧,自古就是出名茶的好地方。關於六大茶山和普洱茶,民間普遍有兩種傳說。

  ***二***普洱茶的興起

  普洱茶興起的時間,從現有的史籍中無法進行確切的考證。據清乾隆時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說:“普茶不知顯於何時,宋自南渡後於桂林之靜江軍以茶易西蕃之馬,是謂滇南無茶也……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根據這一記載可知,雖然普洱茶興起於何時無法考證,但最遲到唐代,普洱茶已經行銷到西藏。另據當代普洱市一些文史工作者的考證,唐貞元十年,南詔政權不顧千里之遙,於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一帶設定“利潤城”,從茶葉貿易中獲取利潤。到了唐乾符六年,南詔政權又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途中設定瞼治,取名“步日瞼”。此時,外界已對“普洱茶”有大量的需求,特別是居住在藏區的民眾。普洱茶所具有的特殊品質適應以肉類和乳製品為食的藏民的生活習俗,能解毒散寒,消食去膩,因而深受藏族的青睞。在長時間馱運中,團茶內茶多酚促氧化自然發酵,茶葉變黑色,味有陳香。

  ***三***普洱茶的發展時期

  明代是雲南茶業的發展時期,普洱茶自然也隨之進入發展時期。明朝初期,中央政府為了拉攏大量的少數名族,准許永寧***今雲南寧蒗縣永寧***茶葉自由貿易,促進了普洱茶的發展。明朝洪武十六年,將“普日”改稱為“普耳”,劃歸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管轄。此時期的普洱茶普遍受雲南各族人士喜愛,明朝方誌學家謝肇浙所著的《滇略》中將此情況記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說明當時不論是當官的人還是一般百姓,都飲用普洱茶,而製作已經“蒸而成團”,逐漸在主動地適應中原人士對茶葉有“龍團鳳餅”的喜好。

  ***四***普洱茶的興盛時期

  1、普洱茶瑞貢京城

  普洱茶在清朝達到其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清宮每年收納的普洱茶,除供皇家飲用外,也選作贈送外國使節的禮品茶。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接見英國使團,並在萬樹園設宴,乾隆帝婉言不準所請,不予同意,但禮尚往來,回贈英使團大批珍貴禮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兒茶和普洱茶膏。每次贈送國禮,側由清朝“軍機處”遂人逐項開列詳細清單。

  普洱茶沿貢至清宣統年間,末代皇帝傅儀回憶說:“每年龍井、普洱貢茶,我是照例要喝的。”“夏喝龍井,冬喝普洱,擁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標誌。”證實普洱貢茶沿貢至少168年。普洱貢茶有別於普洱大眾茶,在供銷路線、包裝、種類和各類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發展,大大推進普洱茶的發展。

  2、普洱茶民間貿易

  普洱茶除了受清宮賞識之外,在民間的貿易也盛極一時。雍正十三年,實行“茶引”購茶,一部分茶商可以進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種為園餅茶,又稱為“園寶茶”,因七餅為一筒出售,又稱“七子餅茶”或“七子園”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還進入了國際茶葉市場。清政府規定普洱茶貢後允許民間私商進行交易。道光二十五年,隨貢茶和大眾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產茶增至十萬擔,運量隨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紳出錢,鋪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馬驛道,全長211公里,全為青石板鋪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濘。

  ***五***普洱茶的衰落

  經歷了輝煌,普洱茶在清朝末年開始走逐漸向衰落。同治年間,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壩”五年爭戰,茶市不興,各地茶商漸撤,茶園荒蕪,茶業一度衰落。清光緒年間,茶市又復活躍,私商恢復,寧洱縣城有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湖等會館十餘處,商號180餘家,其中較大商號有“協太昌、同心昌、榮和昌”等20餘家,這些商號多數經營並加工茶葉。漢族商人、地主還以客戶身份進入易武產茶區,利用“夷民難以撐持門戶”的時機,在易武、勐海開設茶莊,收購茶葉。

  ***六***普洱茶的復興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力發展茶葉生產。1952年設立中國茶葉公司普洱茶支公司,在各個茶區設立方便茶農投售的茶葉收購站,鼓勵茶農加工栽培,增產出口,提出“恢復老茶園,開展新茶園”的號召,茶園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茶葉產量比抗戰後增長了許多,私商也紛紛收購,外銷馬來亞、香港、仰光等地。隨著人們對普洱茶後熟陳化促使品質轉變認識的逐漸深入,形成了陳年普洱茶的專門消費群體。

  普洱茶名稱的由來

  “普洱茶”一詞,最早見於明代謝肇浙的《滇略》,其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的記載。其中的“普茶”即普洱茶。明代萬曆年間,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記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明代編纂的《雲南通志》記有:“車裡之普洱,此處產茶,有車裡一頭目居之”。這兩本書裡,一致將普洱一詞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後沿用不衰,至今無變。普洱茶歷史久遠,其名稱的由來,眾說不一。較主流的看法認為,茶葉主產於六大茶山,之所以被命名為普洱茶,是因為當時的普洱是茶葉貿易的集散地,茶葉由這裡向各地運出。

  歷史上的普洱茶,泛指雲南大葉種晒青毛茶及以晒青毛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種規格的緊壓茶。雖然普洱茶的得名始自明清,但大葉種晒青毛茶的生產歷史卻更為久遠。雲南歷史上最初生產利用的茶葉就是普洱茶。現代普洱茶特指的是由雲南省西雙版納、思茅、昆明、下關等地,用雲南大葉種晒青毛茶精製整理或蒸壓成型後,長年貯存陳化獲得的產品以及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技術創新而採用雲南大葉種晒青毛茶為原料,在人工控制溫度、溼度、通風量等條件下快速發酵形成的具有陳化風味的產品。普洱茶不似綠茶清寒,也不似紅茶濃烈,歷史上被歸為黑茶類。但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和消費認識,這種劃分現在存在很大爭議。雲南大葉種茶屬性物質重,加工的晒青毛茶苦澀濃烈,但經發酵陳化後,濃烈性味得以收斂,雜味散失,轉為醇厚甘滑,獨具陳香。歷史上的普洱茶和現代普洱茶定義上的差別是普洱茶在不斷髮展的歷史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