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美德兒童故事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抑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難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老菜斑衣

  【原文】

  老萊七十,戲綵娛親。作嬰兒狀,爛漫天真。

  周老萊子,姓萊,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嘗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狀,戲舞於親側。並在雙親前弄雛,欲親之喜。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李文耕曰,「恆言不稱老」一語,記禮者原自體貼入微。得萊子之斑衣弄雛,乃發揮盡致矣。以舜之孺慕,參之養志,合為一人。其真愛流溢處,令人神往不盡。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有個老萊子,他姓萊,遺失了他的名字,只曉得他是楚國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順,奉養他的父親母親,凡是吃的喝的,總是用著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說了。

  最難得他自己的年紀,也已經到了七十歲,但是他平常所說的話,總沒有一句說出自己的老字來,真合著《禮記》裡「父母在,恆言不稱老」的那句話了。

  他又常常穿著了五色燦爛齊整的衣裳,故意裝作小孩子的形狀,在父親母親旁邊戲著舞著。並且在雙親面前戲弄小鳥,做出孩兒頑耍的樣子,要博得爺孃的歡喜。有時候又取了兩桶水挑到堂上來,故意跌倒在地上,連那兩桶水也倒翻下來,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兒哇哇的啼哭聲音來。他的父親母親,這時候哪裡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極了。

  :江革負母

  【原文】

  漢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世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欲劫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凡母便身之物。未嘗稍缺。母終。哀泣廬墓。寢不除服。後舉孝廉。遷諫議大夫。

  李文耕曰。次翁之孝。於險阻艱難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料其必全。只盡其心力。而造次顛沛。必於是耳。孔明鞠躬盡瘁。寧俞薄鴆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爭光於日月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江革和他的母親同住著。那時候天下不太平了。盜賊很多。江革就背了母親逃難去。他在路上。時時碰著這班作亂的盜賊。要把江革擄去。和他們一同去做盜賊。江革總是流著兩行眼淚哭訴著說。我有老母在這裡。要人供養。我怎麼可以和你們一同去呢。強盜聽到這話。就發了慈悲念頭。也不忍殺他了。後來江革輾轉在下邳地方作客。窮得連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家作工。賺些工錢來供養母親。凡是母親身邊要使用的東西。沒有缺少一點。後來他的母親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親的墳旁。就是睡的時候。喪服也不除去。後來有人見到他的品行不錯。就舉他做了孝廉。最後遷到諫議大夫的官。

  :丁蘭刻木

  【原文】

  漢丁蘭,河內人,早喪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鄴人張叔假物,蘭妻卜筶,木像不許。叔醉詈木像,且擊之。蘭歸,見木像色不懌,詢知之,即奮擊張叔。吏至,捕蘭,木像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詔圖其形。

  思親不見,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極思也。而思慕之誠,木亦通神,忽而不懌,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誠所致乎。至於為親像被擊,而奮擊張叔,只知有親,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丁的人,單名叫做蘭,是河內地方的人。他的父親母親早已亡過了,丁蘭就把一塊木頭,雕刻著他父親母親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樣。

  有一天,鄴的地方,有個叫張叔的,來向丁家裡借東西。這時候,卻巧丁蘭不在家裡。丁蘭的妻子,就向著木像面前問筶,木像不肯允許。張叔剛剛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氣,罵著木像,並且又打了木像好幾下。

  等到丁蘭回到家裡,看見了木像的臉色,似乎很不高興的樣子。問他妻子,才曉得這個緣故,丁蘭就用力去打張叔。衙門裡的差人來捉丁蘭了,木像的眼睛裡,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淚來。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詔,叫把丁蘭的形像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