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統的美德故事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至今,在我中華兒女身上還存在著各種令人敬佩的優秀品質。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趙孝爭死

  【原文】

  漢趙孝,字常平,與其弟禮相友愛。歲飢,賊據宜秋山,掠禮,將食之。孝奔賊所,曰,禮病且瘠,不堪食,我體肥,願代之。禮不允,曰,我為所獲,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賊被感動,並釋之。事聞,詔分別遷授。

  趙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盜賊。夫惡至殺人而食之賊,且當眾賊飢餓亟亟待食之時,尚可令起慈心,則世間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學》雲「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不其然乎。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佔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裡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庚袞侍疫

  【原文】

  晉庾袞、字叔褒。時值大疫。二兄死焉。次兄毗復危。癘氣方熾。父母諸弟悉外避。袞獨不去。諸父強之。袞曰。性不畏病。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間復撫柩哀泣。十餘旬。疫止。家人乃反。毗病得瘥。袞亦無恙。父老異之。

  袞不畏疫。父老異之。以為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然疫非不足畏。第骨肉至情。自不當捨去。亦不忍捨去耳。此中原不容畏避心。亦不容僥倖心。世人一涉計較,便失之矣。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庾。單名是一個袞字。表字叫做叔褒。那時候正逢著了大瘟疫。他的兩個哥哥。都傳染了疫病死了。第二個哥哥名叫庾毗的。又病得很危險。疫氣非常的盛。所以他的父親母親和弟弟們。都避到外邊去了。獨剩了庾袞一個人不肯去。他的伯父叔父們硬要他也出去躲避。庾袞就說道。我的生性。是一向來不怕病的。竟不肯出外。他並且親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有時候還撫著死去的兩個哥哥的靈柩。哀哀的哭。這樣的過了一百多天。流行的時疫、沒有了。家裡的人才回到家裡來。這時候庾毗的病已經好了。庾袞也沒有傳染。地方上的父老們。都覺得很奇怪。

  :公藝百忍

  【原文】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問其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為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處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盡,然忍固爭之反,化之漸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結之便深,構之便大,一忍則無事矣。況相效於忍,有不和順者乎。張公治家,更有規範,然忍字固其得力處也。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姓張名叫公藝的,他家裡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塊兒不分家了。高宗皇帝就叫了張公藝來問他道,你們能夠使得族中這樣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麼法子呢。

  張公藝就請求用了紙筆來對答,高宗皇帝就給了他紙筆。張公藝提起筆來,竟接連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進到皇帝那裡。

  照張公藝的意思,以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間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於尊長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禮節,或者有了不完備。大家互相責問,互相怨望,所以就發生了種種乖異和爭鬧的事情。倘然能夠大家百樣都忍耐些,那末家裡當然是很和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