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的美德故事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傳統美德是最寶貴的財富。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道紀法師孝母

  南北朝時的南齊,有一位很有修行的高僧──道紀法師。他常常在鄰城東邊講經,來去之間都扛著一個扁擔,扁擔上有兩個擔子,一個擔子裡坐著他的母親,一個擔子則擺滿了佛經佛像。日常生活中,不論穿衣、吃飯、大小方便,都是由道紀法師親自為母親料理,如果有人要來幫忙,他一定會拒絕,並且說:“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母親!你應對你的母親也這樣做!”道紀法師時常告誡人說:“自己的母親一定要親自供養,供養母親的福德與供養登地菩薩的功德一樣大。”很多人被道紀法師的行為感動,紛紛效法他的孝心孝行。

  為什麼說對待父母好,功德就那麼大呢?因為他們是我們最大最大的恩人,天底下最願意、最心甘情願付出的只有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個人如果對父母能夠念得起這份恩德,業障就會慢慢地消除,是很不可思議的。

  念父母恩,要體會父母對我們的好,也要懂得回饋。同時也要懂得感激他人和為他人著想,這份能夠感激他人,為他人著想的心,必須從感念父母的恩德開始。

  孝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敬師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繆彤自撾

  詩曰:繆彤化弟,閉戶自撾,諸婦謝罪,得以齊家。

  漢朝繆彤,字豫公。在他小的時候,父母雙雙去世,兄弟四個人同住在一起,繆彤是長兄,要照顧三個弟弟。他雖是一位讀書明理之人,然而長兄要教育弟弟是很難的,身為父母教養自己的子女都很不易,更何況為兄的呢?

  三個弟弟娶妻之後,紛紛要求分田產、分家業,而且還屢屢發生爭奪。繆彤聽說後很憤怒,也非常難過,就關起門來哭,自己打著自己說道:“繆彤呀繆彤!你勤學修身,學聖賢之道,為的是要以身作則,能感化周圍的人,能移風易俗。可是如今連自己家裡的人都沒有辦法說服,更何況去感化別人!”繆彤如此自責,大聲痛哭,弟弟跟弟媳們聽到後很受感動,都在門外叩著頭,向繆彤懺悔、謝罪,希望長兄能原諒他們,也意識到長兄完全是希望這個家好,才如此做。

  從此全家更加和睦,再也不起爭端了。要知道父兄愛子弟,不必苛責子弟一定要順從。子弟愛父兄,不必苛責父兄一定要慈祥。只要各盡自己本分,凡事返躬內省,父子兄弟的關係才能和諧。

  【註釋】①繆:miào。②撾:zhuā,打、敲打。

  :牛弘不問

  詩曰:牛弘之弟,酗酒殺牛,其妻往訴,不問不尤。

  隋朝牛弘,原來本姓寮①,他的父親叫寮允,是南北朝時北魏的侍中,皇上賜給他姓牛。牛弘最喜歡讀書,見聞又很廣博。

  牛弘還在襁褓之中時,有一次一個會看相的人經過,看到了牛弘相貌,就告訴他的父親說:“此兒當貴,當善待之。”果然牛弘後來做了吏部尚書。他的弟弟叫牛弼②,非常喜歡喝酒,有一天弟弟酗酒醉後,把牛弘駕車的一頭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看到這情景很驚訝,認為這是很大的事情,趕緊跑去告訴他說:“你弟弟今天不知道為什麼,竟敢把你駕車的那頭牛射死了。”牛弘聽了妻子這些話,不以為然地說:“死了就死了吧,做肉乾、肉鬆之類的好了。”妻子誤認為丈夫讀書沒聽清,又重複說了一遍,但牛弘卻說:“我知道了。”仍然在讀書,絲毫沒受影響。

  清代李文耕說:“兄弟為什麼不能和睦,大部分都是由於婦女的關係。由於妻子在當中挑撥離間,才引起兄弟不和。雖然婦女很容易用言語影響丈夫,破壞兄弟間的感情,但兄弟不能因妻子挑拔而不顧及手足之情。牛弘對待自己的弟弟如此寬巨集大量,實在是很難得。”

  【註釋】①寮:liáo。②弼: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