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小故事有哪些

  《史記》是史家的絕唱,因為它有自己的“一家之言”,是哲學化的歷史著作。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中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中小故事:知音鮑叔牙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與鮑叔牙交往甚密,因而鮑叔牙知道他賢明且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受到鮑叔牙的接濟,鮑叔牙對此從來沒有過怨言。不久,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兩人各為其主。後來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接著便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也為此被囚禁起來。於是鮑叔牙多次向齊桓公舉薦管仲,最終受到齊桓公的赦免並得到了重用。

  管仲說:“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牙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裡貧窮。我曾經替鮑叔牙謀劃事情,反而使他陷於窘境,更加困頓不堪,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卻認為是我正時運不濟。我曾多次做官,但都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逃跑,鮑叔牙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己置於管仲之下。於是他的賢良也影響了他的子孫後代,鮑叔牙死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都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贊***叔牙能夠識別人才。

  史記中小故事:招攬士人

  田文住在薛邑,因為他的名聲大、為人親善又禮賢下士,所以各國賓客以至犯罪逃亡的人,都到這裡來依附他。田文為他們安家立業,並且始終給予優待,因此,天下的士人幾乎被他攬盡。他門下食客有三千人,這些人不論貴賤,待遇一律與田文相同。田文與賓客座談的時候,他經常在屏風後面安排一位隨從,負責記錄談話的內容。他總是詢問賓客家裡的生活情況,賓客的相關回答就被記錄下來。於是那些貧困的賓客就常常受到田文的接濟,並且田文送去的慰問品也常常先於他們到家。有一次田文招待客人們吃晚飯。席間,有一位客人無意間遮住了燈光。對此,另一位客人發怒,以為自己受到的待遇低於別人,便停止用餐,告辭離席。田文迅速起身,端著自己的飯菜讓這位客人比較。結果,田文的飯菜竟然與這些地位低下的客人一樣。這個客人感到慚愧,隨即自盡了。田文十分傷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從此,士人中間更加傳頌田文即孟嘗君的美德。田文對門客們無所選擇,他對每個人都很好,而門客們則認為孟嘗君最親近自己,都願意為他效死力。

  史記中小故事:虞卿的詭計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趙為由替平原君請求增加封邑。公孫龍得知這個訊息後,就連夜乘車去見平原君說:“虞卿這麼做是很不合適的。國君讓您任國相,並不是因為您的智慧才能在趙國獨一無二;劃出城邑封賜給您,也不是因為您做出了多大的功績,只是由於您是國君近親啊。您接受相印時並不因自己能力不夠而推辭,取得封邑時也不因自己沒有功勞而不接受,也是由於您自己認為是國君的近親的緣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衛了邯鄲而您卻要求增加封邑,這是無功時作為近親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時又要求按照普通人的標準來論功計賞,這顯然是很不合適的。況且不管事情成敗與否,虞卿都會佔得便宜。事情成功了,他就要像拿著契券一樣來索取報償;事情不成功,他也會拿著為您爭功求封的虛名來讓您感激他。您千萬不要聽從他的主張。”平原君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於是就拒絕了虞卿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