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當中的故事有哪些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當中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當中的故事:大權在握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秦昭王的舅舅,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羋。秦武王死後,沒有兒子,他的弟弟們爭相繼承王位,是魏冉物色並擁立了昭王。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內女官,等到昭王即位,她才被稱為宣太后。宣太后並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親稱作惠文後,在武王去世之前就死了。宣太后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弟弟就是魏冉,同父弟弟叫羋戎,就是華陽君。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涇陽君。在眾多貴族中,數魏冉最為精明,在惠王、武王時就開始擔任職位掌握大權。昭王即位後,他有擁立的功勞,便被任命為,戍衛咸陽城。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並且把武王的王后也驅逐到了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也全部被誅滅。一時,魏冉的聲威震動秦國。當時昭王年紀還小,宣太后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年***,樗裡子死去,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顯然對趙國不利,於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遊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仇液上路前,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先生勸秦王拜魏冉擔任丞相,假如秦王不同意,樓緩知道後必定會怨恨您的。先生不如先告訴樓緩說:‘秦王接見時,我會勸說秦王不要急於讓魏冉擔任丞相’之類的話安撫他。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的心情並不急切,必定會感到奇怪,也將不會聽從您的勸說。這時先生再提出請求,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然會任樓緩為相。這樣樓緩也不會怪罪您;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了魏冉為相,那麼魏冉當然會感激先生了。”於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起用魏冉為相。

  史記當中的故事:內政的鉅變

  隨後的幾年裡,范雎與秦王的關係日益的親近,逐漸成為秦王最信任、寵愛的臣子。范雎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是時候下手整頓國家內政了,於是,他找到了一個適當的機會,遊說秦王說:“臣在關東的時候,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等人,沒聽說秦國還有大王您。一國之內只有大王可以獨攬國家大權、能夠發號施令以及控制人的生死。如今,太后獨斷專行根本不考慮後果;穰侯擅自出訪諸侯國,也不報請國君同意;華陽君、涇陽君經常藐視國家律令胡作非為;高陵君擅自任免官吏,也不提請大王恩准。這些情況下,國家不亡都是不可能的事,國君的存在與否也已經失去了意義。善於治國的君主,對內能夠樹立自己的威信,對外會十分重視自己的權力。穰侯出訪,挾持了大王的權威,對各諸侯國發號施令、締結盟約,他還擅自出兵征討,各國沒有不聽從的。攻戰獲勝,好處就歸於自己;攻戰失敗,百姓就會有怨言,災禍卻歸了國家。有首詩說:‘果實過多就會壓折樹枝,壓折樹枝就會砸傷果樹的主人;擴大貴族的封地就會危害整個國家,臣子過分地受到尊崇,國君的地位就會卑微。’現在,臣聽說,太后和穰侯當權,三君輔佐他們,這些人根本不把您放在眼裡,甚至最後會取代大王。再者,夏、商、週三代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君主把政權完全交給大臣,自己就尋歡作樂、不理政事。得到大權的臣子,嫉賢妒能、欺下蒙上,將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對此,君主不能察覺、醒悟,所以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現在,我國從上到下的官吏以及大王左右的侍臣,絕大多數是相國的人。看著大王越發地孤立,臣私下裡為您擔心,恐怕不久以後,統治秦國的不是您的後代了。”

  史記當中的故事:恩仇並報

  范雎擔任宰相以後,有一次,王稽對他說:“不可預料的事情有三種,無可奈何的事情也有三種。先說前者,君王的去世是其一,您的去世是其二,在下的死去是其三。再說後者,君王一旦去世,您儘管對我感到抱歉,也無可奈何。您突然去世,您儘管對我感到抱歉,也是無可奈何。如果在下突然死去,您儘管對我感到抱歉,還是無可奈何。”范雎是個聰明人,聽懂了他的怨言,知道這是譏諷自己忘恩負義,於是感到不高興。後來他進宮向秦王進言說:“如果不是王稽的忠心,沒有誰能把我接到秦國來,如果不是大王聖明、賢哲,沒有誰能夠重視我。如今,我身為宰相,爵位達到了列侯,而王稽的官職依舊停留在一名謁者之上。這不是他當初接納我的本意。”於是,秦王召見王稽,任命他為河東郡郡守,給予他三年的自主權。不久,秦王又任命了鄭安平為。這時,范雎散發家裡的財物,將其全部施捨給曾經和正在因貧窮而受苦的人。他對於自己落難的時候,給予一頓飯這樣小恩小惠的人也一定會報答,而對於陷害、仇視自己的人則一定會報復。

  後來,秦王聽說魏齊躲藏在平原君家裡,便一定要為范雎報仇。於是,他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給平原君,信上說:“寡人久仰您的崇高、正義,希望與您成為平民一樣的朋友。如果您肯賞光來訪,寡人願意與您痛飲十天。”平原君害怕秦國,而他又被信中秦王的言辭所感動,於是,他就動身來到秦國,覲見秦王。秦王與平原君喝了幾天的酒。有一次,秦王對平原君說:“周文王得到呂尚,尊其為太公;齊桓公得到管仲,尊其為仲父。如今,寡人把範先生視為自己的叔父。寡人聽說,範先生的仇人在您的家裡,所以,希望您派人回去把他的頭取來,不然,寡人就不讓您走出函谷關了。”平原君十分講義氣不願出賣朋友,為了保護魏齊,裝瘋賣傻,就是不承認魏齊在自己家裡。於是,秦王心生一計,寫信給趙王說:“大王的弟弟現在在我這裡,而我國宰相的仇人魏齊躲藏在他的家裡。寡人希望大王馬上把魏齊的人頭送來,不然,秦國將出兵攻打趙國,而且大王恐怕以後見不到您的弟弟了。”

  趙王沒有辦法,便出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家,準備捉拿魏齊。魏齊早一步聞訊,逃了出去,請求趙國的丞相虞卿,保護自己。虞卿估計自己無法說服趙王,便解下相印,同魏齊一起逃出了邯鄲。他們認為魏國離趙國最近,便跑回了大梁,打算通過信陵君的幫助逃到楚國。信陵君得知二人前來投奔自己,由於他害怕秦國,便猶豫不決,不肯接見他們。信陵君向他的門客侯嬴詢問虞卿的為人。侯嬴認為虞卿是位賢者,他重情義,不貪圖功名利祿,能夠急人之難,信陵君不應該如此無禮地對待他們。信陵君感到慚愧,便親自駕車到郊外去迎接他們。魏齊聽說信陵君起初對他們的到來感到為難,失望至極,覺得天下之大卻終究沒有自己的容身之所,便一怒之下割脖子自盡了。趙王聽說魏齊自殺,便派人割下了他的頭顱,送給了秦國。於是,秦王把平原君釋放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