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酒禮儀
把酒問明月,古代詩人也愛酒。那麼你知道古達喝酒的禮儀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古代喝酒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從西周時代開始,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它成了那個禮制社會的重要禮法之一。西周飲酒禮儀可以概括為4個字:時、序、效、令。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違時視為違禮。序,指在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違序也視為違禮。效,指在飲時不可發狂,適量而止,三爵即止,過量亦視為違禮。令,指在酒筵上要服從酒官意志,不能隨心所欲,不服也視為違禮。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設立專門監督飲酒儀節的酒官,有酒監、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們的職責,一般是糾察酒筵秩序,將那些違反禮儀者攆出宴會場合。不過有時他們的職責又是強勸人飲酒,反而要糾舉飲而不醉或醉而不飲的人,以酒令為軍令,甚至鬧出人命來。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即是說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教人不做“三爵不識”,狂飲不止的人。
所謂“三爵不識”,指不懂以三爵為限的禮儀。《禮記·玉藻》提及三爵之禮雲:“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就是說,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謂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為止,這也就是《論語·鄉黨》所說的“惟酒無量不及亂”的意思。
唐人飲酒,少有節制。大概從宋代開始,人們比較強調節飲和禮飲。至清代時,文人們著書將禮飲的規矩一條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也勸誡世人,如:《酒箴》、《酒政》、《觴政》、《酒評》等。清人張晉壽《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並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禮飲規範的具體內容。
- 古代喝酒禮儀
- 槐樹的繁殖方法有哪些
- 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專業素養有哪些
- 高考作文贏得閱卷老師共鳴的方法
- 託班親子活動方案
- 關於放飛夢想主題演講稿
- 做蠶豆炒蝦仁的相關步驟
- 初中歷史反饋練習題
- 統計個人工作總結以及明年工作計劃範文
- 滑雪有哪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 小學漂亮文明禮儀黑板報的設計圖片
- 應屆生優秀個人簡歷素材模板
- 破網撈魚打一成語的答案
- 有關曹操的散文作品推薦
- 矯正牙齒要多少時間
- 大學生應徵入伍申請書
- 好吃的鴿子燉湯要如何做
- 中秋節英語手抄報豎著的
- 最新老師生日活動主持詞
- 領導幹部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總結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