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靈寶有哪些名勝古蹟

  靈寶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光秀美,資源豐富,境內有老子著《道德經》的函谷關、華夏子孫尋根祭祖聖地。現在,隨小編來看看吧!

  河南靈寶名勝古蹟:北陽平遺址

  北陽平遺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西500米處,屬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300~500米,有“十里長街”之稱。發掘面積320平方米,發現灰坑27個,其中5000年前後的仰韶時期的灰坑24個,西周灰坑3個,發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時期的墓葬兩座,戰國墓葬3座,發掘仰韶時期的房子3座,發現各種陶片、石器、骨器數10萬件,有平底紅陶盆、小口尖底瓶、夾砂灰陶缸等,屬於仰韶丈化和龍山文化。

  北陽平遺址堆積厚,文化內涵豐富,其中以廟底溝型別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點,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

  河南靈寶名勝古蹟:荊山黃帝陵

  位於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歷史佐證。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據《史記.封祥書》記載,古時這裡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從崑崙山來到荊山檢視。為煉仙丹個百姓治病,黃帝採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鑄鼎于山下。後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0的三尊大銅鼎.“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並建廟祭祀。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資600萬元在原址上建設成了陵幕***衣冠冢***、0、大殿、山門、碑 廊、亭臺等景點.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拜謁,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年年農曆二月初九前後人們絡澤不絕前往祭祀瞻拜。

  河南靈寶名勝古蹟: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蒐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河南靈寶名勝古蹟:黃帝鑄鼎原

  位於靈寶市陽平鎮,距三門峽市80公里,國家2A級旅遊區***點***。

  《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崑崙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採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於荊山之下。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龍鬚。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裡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

  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

  由於這裡位於長安古道,函谷關和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現已修復的主要遺蹟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勸柱、闕樓等,並鑄造了象徵天神、地神、0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河南靈寶名勝古蹟: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