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有什麼文物古蹟

  焦作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焦作古稱山陽,是人類早期活動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此留下了眾多珍貴史蹟。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河南焦作文物古蹟一些,歡迎大家閱讀!

  河南焦作文物古蹟:圓融寺

  圓融無礙禪寺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始建於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為“民間東傳佛教第一僧”的西晉、後趙僧人佛圖澄國師***二三一~三五一***所建立的八百九十三座寺廟之一,為十一進計十九殿、兩塔院、七堂、二院落、一館及十七處泉,在建“圓融國際禪修中心”及“五百羅漢洞”,為韓國圓融宗祖庭。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焦作市佛教協會駐地。是“圓融寺文化旅遊園區”核心部分。

  圓融無礙禪寺***以下簡稱圓融寺***是中國唯一一處以佛教圓融思想而命名的千年古剎;韓國圓融宗祖庭;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坐落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瓷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當陽峪古瓷窯遺址西北處呂澗山上,呂澗山系南太行餘脈,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昔日雛龍谷內谷靜幽深,草木茂盛,溪水穿流,花香遍野,百鳥爭翠,寺前納山川於腹內,靠金背而有依,面九蓮山天然之屏。左右青龍、白虎,前後朱雀、玄武四象俱現,山泉清烈,仗錫可得,已顯十七處0天龍所獻甘泉,實為人間之福地靈山之聖境。

  圓融古剎晨鐘暮鼓環繞山宇之聲,更是為人間福地平添了幾分神韻。故以古人雅稱此處為“太行靈山”。也因由山勢所驅,圓融寺也是中原佛寺中唯一一座坐西面東由群山環抱的千年古剎;所謂“圓融”,即“破除偏執,圓滿融通”;“無礙”,即“心無掛礙,行無所礙”。

  河南焦作文物古蹟:焦作嘉應觀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楊莊村南,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築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巨集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嘉應觀現佔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簷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簷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緻。外簷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豔。門前門牌上 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中大殿,重簷歇山迴廊式建築,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幅龍鳳圖,為純滿風格,堪稱一絕.殿內正中立"欽賜潤毓"金牌,經考證"潤毓"是雍正皇帝賜於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的封號,牛鈕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應觀首任住持。

  河南焦作文物古蹟:孟州韓愈陵園

  韓愈陵園位於焦作孟州市西郊6公里處韓莊村北的紫金山坡,南瀕黃河,北倚太行,丘陵環抱,古柏蒼翠。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韓愈的墓祠。建於長慶四年,距今約有1200年的歷史。

  陵園的主要建築有牌樓、神道、石階、山門、饗堂、碑廊、雕塑、展廳、亭閣,氣勢巨集偉壯觀,“唐柏雙奇”蒼翠蓊鬱。中國國際韓學研究院就設在這裡。

  神道碑是韓愈門生皇甫是撰文,陳述了韓愈的平生經歷,墓考碑是清代一位學者撰文,洋洋兩千字餘字,稽古廉今,陳述了考證韓愈墓地的經過。後邊以七言古詩四十韻頌之。

  韓愈墓前兩株側柏為唐代遺物,系建墓時所植,距今已經1170多年。歷經千餘年風霜寒暑,仍然生機勃勃,雄壯蒼勁,巍峨高大,枝繁葉茂,被世人稱之為“唐柏雙奇”。是孟州八大景之一。

  河南焦作文物古蹟:天寧寺三聖塔

  天寧寺三聖塔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院內,該塔建於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

  天寧寺三聖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佔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託著十三層密簷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門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磚砌斗拱承託撩簷枋,以上各層疊澀密簷下均施菱角磚,並砌出腰簷。簷上砌菱角牙子,其上疊澀做出密簷,各層高度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寬度也逐級收斂,使整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剎頂為一小寶塔,相輪式剎座,上置寶珠。從外觀看,三聖塔龐大的基座用青石砌面,給人以穩固剛毅之感。磚造塔身,通體呈土色,拔地而起,雄健於世。鐵鑄剎頂,又給人以堅不可摧的感覺。木骨大架含而不露,只在心室極處才可窺見。

  河南焦作文物古蹟:沁陽北大寺

  沁陽北大寺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市區自治街中段。建立年代未詳,明萬曆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增建並重修。沁陽清真寺,俗稱北大寺。

  寺院坐西朝東,分男寺、女寺,佔地面積約3100平方米。女寺為多座硬山灰瓦頂建築。男寺規模大,現存大門、過廳、南北講堂、拜殿等。

  主體建築呈軸對稱佈局,三進三段,記憶體明清碑刻通,軸線建築自前而後體量與高度逐漸增加,分別以孔雀藍、綠、黃三彩琉璃瓦件飾頂。廈殿設門二道,前置柵欄門,中設棋盤門。過廳為單簷懸山頂,兩山半穿鬥樑架間飾以壁畫。過廳之後為禮拜殿,由客廳、前後兩重拜殿及窯殿組成,其建築間均有洩水牽搭,構成一體,縱深達36米。客廳為捲棚歇山頂。拜殿由兩座建築組成。前殿為單簷歇山頂,後點為單簷懸山頂,五彩重昂斗拱,拱眼壁飾以壁畫,殿內樑、檁、柱、枋用材碩大,雕樑畫棟,瀝粉貼金,富麗堂皇。窯殿***主殿***面闊三件,進深一間,店內三室頂部分砌三個穹窿頂。殿頂為亭塔式與樓閣式相結合,飾以琉璃件十字脊,獸吻達70多個,簷下鑲嵌琉璃枋,拱及垂蓮柱,色彩繽紛,玲瓏多姿,巍巍壯觀,為我國伊斯蘭古建築的精華之作,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寺記憶體有明清碑刻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