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知識大百科科普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那麼你對恐龍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恐龍知識大百科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恐龍知識

  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龍都具有往前突出的恥骨,而鳥臀目恐龍的每根恥骨都向後傾斜。除臀部結構不同外,兩類恐龍在生活及行為特徵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龍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腳類恐龍,以及幾乎用兩肢行走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

  大型食肉恐龍對比圖***平均***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

  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

  獸腳亞目三大超科對比圖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

  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是生存於2億1000萬年前,晚三疊紀的古老恐龍。體長6-8米,身高3.6米,體重5噸左右,據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種巨型恐龍。

  恐龍名稱:板龍

  拉丁文名: plateosaurus

  全拼:playt--ee-oh-sor--uhs

  名稱含義:“寬的蜥蜴”,指其粗大、有力的四肢骨骼。

  恐龍小知識

  板龍

  生存時代:2.08億年前

  恐龍食物: 各類植物和樹葉

  生存地點:法國、瑞士和德國境內

  辨認要決: 兩隻強壯的後腿直立著

  恐龍種類:蜥臀目·原蜥腳類

  化石產地:歐洲西部

  化石大小:體長9.4米

  板龍意為"平板的爬行動物",食植物的板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

  化石寫真

  在板龍出現以前,最大的食草類動物的身材也就像一頭豬那樣大。而板龍要大的多,它的尺寸有一輛公共汽車那樣長。有時候,它用四肢爬行並尋覓地上的植物,但當需要時,它可以靠兩隻強壯的後腿直立起來,尋找其它可覓食的地方。板龍與在它之前生存的任何一種恐龍都不同,它可以夠到最高的樹木的樹梢。板龍的牙齒和上下頜的結構都不大適合於咀嚼。因此,板龍大概是通過吞下各種石頭,讓它們儲存在胃中,像一臺碾磨機那樣滾動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狀。板龍很容易的向後彎曲它的指爪。平時,按在地上像腳趾,但如果它想抓住什麼東西的話,它就會彎曲自己的五隻指爪,向前緊緊的攥成一個拳頭。板龍直立行走是不容易的。它靈活的脖子使它過於頭重腳輕,不可能總是以兩腳著地的姿態行走。而四肢朝地的爬行方式對板龍來說,才更為舒服自然。

  板龍

  板龍是屬於早期恐龍族群之一,是三疊紀唯一最常出現在孩子恐龍書籍或玩具中,具有很長的頸部與尾巴以及很小的腦袋,大約體長為八公尺。

  板龍是生存於二億年前的古老恐龍,分類上屬於古蜥腳亞目***既原蜥腳類***,科學家認為它們不是蜥腳亞目的雷龍、腕龍、樑龍等恐龍的祖先,與他們平行進化。而且前肢矮小,也許有時候可以用後肢站立吧。從外表看,它像是介於用2足與4足步行的雜食性恐龍,屬於初期的草食恐龍,好像也吃肉,但有關這點尚無確切的資料以為證據。板龍有著筒狀的身軀,脖短而頭小,除四足步行外,也可直立,直立時高達3米,是三疊紀中最大的恐龍。身體碩大的板龍,由於體溫升高時散熱不易,常在旱季缺乏食物時,作集體往海邊遷徙的行動,而也因須橫越沙漠、忍受酷暑和口渴,所以萬一在中途迷路,常會發生集體滅亡的慘事。

  板龍全長約7米,站立時頭部高約3.5米,是最早的高大食素性恐龍。頭細小,口中有齒,頸長尾長,軀體粗大。後肢粗長。前肢短小,有5個指頭,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動,用利爪趕走敵人,也能抓摘食物。笨而大的板龍很可能要用四肢行走。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喜歡群體活動,一起在樹叢中尋找食物。

  大椎龍***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德·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它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

  大椎龍***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它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亞利桑那州的卡巖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但不確定是否屬於大椎龍。

  大椎龍想像圖,以二足方式站立。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米,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carinatus***,在過去150年來,還有其他七個種被建立過,其中只有M. kallae是有效種。在過去幾年,原蜥腳下目的系統分類學已被多次更改過,而許多科學家對於大椎龍在恐龍演化樹中的正確位置,仍沒有一致的結論。大椎龍科被建立以包含大椎龍屬,但由於原蜥腳類恐龍之間的關係沒有定論,所以無法確定有哪些恐龍屬於大椎龍科。

  恐龍的生活習性

  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恐龍知識大百科“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