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李漁是誰

  在中國戲曲史上,能稱得起戲劇創作大家又是理論家的,唯有李漁一人了。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李漁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李漁的簡介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18歲補博士弟子員,在明代中過秀才,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覺世名言十二樓》《連城壁》***三者合集《無聲戲》***等小說,與《閒情偶寄》等書。

  李漁的生平簡介

  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臺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閒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說起李漁,一開始幾乎是幾個男人之間的談資,稍稍有點隱私,關於如何挑選女人、關於《金瓶梅》的版本,諸如此類,以為都是祕不示人的。可是後來發現,喜歡李漁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男人喜歡,連女人也很欣賞。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喜歡李漁,幾乎出於男人的本能。因為李漁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並且生活得很藝術的人。而且他能夠把生活的經驗又很藝術地寫成書,這也是他高出許多風流才子的地方。林語堂在談到《閒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

  李漁的戲曲論著存《閒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閒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李漁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託之空言,稍舒蓄積。”可見此書足能反映他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

  李漁的代表作品

  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小說《無聲戲》、《連城壁全集》、《十二樓》、《合錦迴文傳》、《肉蒲團》等。

  《閒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臺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臥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李漁說,稻米煮飯的香氣,真讓人歡喜;木槿早上開花,晚上就凋謝了,生命如此短暫,也真夠淒涼的了;相傳一女子懷戀心中人,淚水灑落一地,長出了“斷腸花”秋海棠;一生鍾愛的人,可以當藥。

  李漁種的石榴花開遍了三畝芥子園,這個風流的文人,為買水仙花典當了家中首飾。他說,蔬菜中長得最為奇特的,是陝西的“頭髮菜”,山珍海味也不如它。據此,西北生態植被“髮菜”在明末清初就已是盤中佳餚。

  李漁***1611-約1679***被稱為中華五千年第一風流文人,原籍浙江蘭溪,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能為小說,尤精譜曲,世稱李十郎。字笠鴻,號湖上笠翁。曾在南京組織以姬妾為主要演員的家庭劇團,北抵燕秦,南行浙閩,在達官貴府演出自編自導的戲曲,與戲曲家吳偉業、尤侗結交。

  李漁的這幅《墨梅圖》,為典型的文人畫,用筆潦潦,圖中大片留白,十分簡潔。讀罷《閒情偶記》,再看《墨梅圖》,感嘆古人有“文采風流”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