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子路是誰

  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他生而有勇力,且性格剛直,深受孔子的器重。子路之死,也曾讓孔子十分悲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子路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子路的簡介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漢族,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省平邑縣仲村鎮******原籍泗水,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見濟寧微山仲廟******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仲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於批評孔子。孔子瞭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

  子路與孔子的故事

  阻攔孔子費邑為官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與孔子的關係,第一件是魯國的大夫公山不狃與大貴族季氏不和,於是佔據了費邑,搞獨立王國,派人來請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當時正處在人生不得志的時期,有人邀請,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來阻攔了,在子路眼裡,費邑那是亂臣賊子的地方,我們怎能到那裡去。於是孔子只好作罷,並且對子路辯白說,我到了那裡也是為那裡做好事。

  阻攔孔子中牟為官

  第二件事是晉國大貴族趙簡子的家臣佛肸***xi***佔據中牟,獨立為王,也派人來請孔子去治理政務,推行孔子的主張。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攔下。孔子無可奈何地說出“堅硬者磨而不薄,潔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繫而不食”的哀嘆。

  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團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並且子路為人是有主張的,亂臣賊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權貴,我們是不能到那裡去升官發財的,即使是身處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務虛名。

  從這兩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團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為人正直。談到地位,在後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團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學生,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孔子建立一個學校,必須有老師,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幾任,很多學校的事務都需要專人去辦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實就是這樣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學校裡的教務長一樣。

  陪伴孔子周遊列國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與孔子不尋常的關係。孔子於54歲那年由於仕途不順,政敵威脅,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列國。這時,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顛沛流離了14年的只有子路。

  為孔子張羅後事

  第四件事是孔子68歲回國之後,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師恐怕是不行了,便準備對後事進行料理,任命了一個學生充當孔子的家宰。在當時,只有貴族和大夫家裡才能有家宰的。後來,孔子病好了,反而責備子路搞虛榮,但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過子路來指揮的。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與孔子是什麼樣的特殊關係,連後事都要子路來張羅和操辦。

  子路負米的故事

  子路是一個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個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上面的這些品質,孔子對於子路也是有很多的誇獎之語被記載在史冊中的,孔子對於子路的瞭解甚至是超過了子路對於自己的瞭解,可以說孔子對於子路還是比較喜愛的,其中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子路的孝。

  漢代劉向的《說苑-建本》就記載了《子路負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時候家裡比較貧困,自己經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為了能夠讓自己的雙親早一點吃到米飯,不遠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願意休息,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雙親可以早一點吃到自己揹回去的米,後來雙親去世了,子路離開家遠遊到楚國,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條件非常的好,但是還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飯菜,去遠方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順,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與擔當,後來為官為宰,但是父母已經不在,所以也提醒我們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著以後我要如何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許當你發達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到那時再後悔就已經太晚了。在古代有種說法,父母在不遠游,但是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一準則已經非常的不合時宜了,我們大多數人都遠離父母在外面打拼,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