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孔子思想的意義

  孔子的主張的思想在當代依然有參考意義,它都有著怎樣意義存在?下面由小編帶大家一起研究其存在的意義,希望能幫到你。

  研究對現代世界道德建設的意義

  現代世界,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精神文明的發展卻大大滯後,道德危機帶來的後果日益凸顯。當今國際社會,強國侵略弱國的現象加劇,經濟危機也頻頻發生,地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整個世界孕育在隱藏的不安定中。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體系建構和對個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適合於當下的社會語境,這一點也得到了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認同。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說過:“如果任用哲人擔任栽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會把金蘋果獎與中國人。”孔子認為修身是治國平天下之本。“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子賦予政治以人文精神,而西方卻把政治降為骯髒的爭奪權力的理論。

  孔子還明確系統地告訴人們修身的途徑:樹立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擺正人與國家、民族的關係。***愛國主義***孔子和儒家的要求是“內聖外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聖;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是外王。擺正人與他人的關係。***仁愛精神*** 。講求仁、愛、禮、忠恕、誠、孝、中庸、平等、義重於利等道德原則。正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天人合一”***。個體修養***浩然之氣***。面對當代世界許多嚴峻問題,世界人們提出了許多對策和方法,但是是治標而不是治本。治本的辦法是從道德入手,改善人性。如果每個人的作為都符合道德規範,那人與人,人與自然許多矛盾便自然化解,前途才會光明。道德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智慧。而孔子的思想,正具備了幫助現代社會構築道德體系的重要意義。

  研究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本國民族精神的基礎上的,離開本國的民族精神,孤立地看現代經濟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像我國這樣的大國就更是如此了。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國發展現代經濟的支柱和動力源泉。中華民族精神,來自於我們悠久的歷史和醞釀其中的傳統文化,是指導我們民族延續發展、激勵人民不斷前進、激發社會發展的活力的內在驅動力。而孔子思想,恰恰是我們發展現代經濟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孔子思想中陽剛進取的自強不息精神、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求實精神、“民為幫本”的思想、重視道德的精神等等,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特徵,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精神驅動力,為我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自尊、自立、自強的主體意識,為發展現代經濟提供民族凝聚力,為增強科技意識提供緊迫感,為實現現代化提供民族自信力。此外,孔子思想對現代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其發源地中國,在中亞諸國也有很大影響。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騰飛的“亞洲四小龍”都屬於東亞儒家文化圈,這些經濟實體的飛速發展,正是依靠了其內在驅動力——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韓國釜山大學教授金日坤說:“儒教文化的最大特徵是依賴於家族集體主義的社會秩序。東亞是依靠儒教的集體主義文化驅動資本主義,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通過傳統的集權秩序使經濟發展走上正軌。這不同於歐美通過自由企業制度以民間為主導發展經濟的方式。東亞是以政府為主導發展經濟。”這就打破了西方“儒家倫理不利於工業文明產生”的斷言。

  研究對現代教育的意義

  孔子被後世奉為“萬世師表”,實在於其思想體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適用性的長遠。時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內容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他主張“有教無類”,打破教育的貴族化;他重視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他強調社會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啟發式教學,強調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同時,他的“誨人不倦”、以身作則、教學相長,又為教師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在兩千年前打破了學在官府、等級教育的現象,擴大了知識分子的數量。現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實際上就是先進國家的“機會均等”:給予每不同孩子以平等的學習機會,無論其在不成熟的發育階段“分數”是否高。“有教無類”原則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現代教育的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事實表明,我國現代教育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論語》中大量的事例表明,孔子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法。這啟發現代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既切合教學物件的思想實際,又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八個字很好地概括了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這八個字不僅生動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深刻的揭示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思維矛盾,以及孔子認為正確的處理方法。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啟發現代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和探索,而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終身學習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年齡的限制。這種學而不厭的精神,在當代進一步被髮展為資訊時代最有價值、最富於創造性的理念——終身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