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論文

  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中國公共管理面對的最大挑戰莫過於區域公共管理的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契約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傳統高校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而契約管理比制度管理更加符合高校管理的服務宗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能夠更加全面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意識,並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關鍵詞]公共管理;契約管理;高校管理

  新公共管理運動最初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英國由胡德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對二十世紀以來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該理論著重強調了公民為本、結果導向、民戶參與、分權協作等理念和指導原則。在高等教育改革轉型時期,改進高校管理模式,積極落實高校自主辦學主權等策略對當前高校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的多樣化管理模式中,可以選取契約管理、董事會管理、政府購買管理、中介管理等模式進一步深化我國政校分開的高校管理改革,其中契約管理模式是當前最受公眾青睞的管理模式之一。

  一、基於高校契約管理模式的探究

  ***一***政府與高校之間的契約管理

  契約在法律上通常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合同,但是隨著法律不斷完善,民事合同與行政合同的差別也逐漸明顯。一般來說,民事合同是指處於平等主體之間設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相同,並自願遵從誠實守信的原則履行義務和權利。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機關以行政職能為目標,與公民和法人代表共同協商的權利義務協議。由此可見,為了進一步深化政府對高校管理改革的整體規劃、推動高校自主辦學權的實現,高校契約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政府與高校之間的契約與責任關係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並由政府實施巨集觀指導和經濟支撐,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也就是說,在契約性質上,政府與高校的契約關係屬於行政契約關係,包含著行政的公務性和契約的履行性。政府與高校之間制定契約的程式:首先,高校初步制定自身發展規劃,包括髮展目標、專案建設等,政府根據高校的辦學規模和辦學性質對其辦學章程及發展規劃進行指標要求;其次,高校與政府雙方專案確認各自的責任和權利,並經雙方確認後簽署;最後,政府對高校的發展規劃提供政策、財政支援,高校在契約框架下可以實行自主辦學。總之,從政校關係、評估認證、撥款扶持等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政府與高校之間實施契約管理的規範性和科學性,契約管理模式對雙方的互助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與高校之間的“心理契約”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髮展,契約管理模式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契約最初源自社會心理學,用來描述社會組織中僱傭雙方之間的人際關係和互助關係,該契約管理形式代表了一種非正式的隱性契約關係。高校管理中的心理契約在最初形式的時候,受到傳統習慣和觀念的引導,公眾通常將高校視為強勢群體,而將學生視為弱勢群體,建立在不對等條件下的契約模式是不符合心理契約的構建標準的。但是如果心理契約受到違反,將極大挫傷契約組織成員的認同感和積極性,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負面效應。首先,近年來資訊科技的普及發展在無形中也逐漸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大學生對網路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同時網際網路也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手段,也是傳統制度契約管理模式所無法滿足的。其次,當前的高校學生中90後佔多數,新時代的大學生具有思維獨特、主體意識強等特點,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較強,但是多數學生的成長環境存在較大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差異性和功利性較強,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困難。而心理契約管理模式符合現代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

  二、“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文化

  新時期的高校學生管理從以往的制度管理逐漸過渡到了文化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堅持以學生為服務主體,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主導理念是心理契約管理模式的改革重點。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有助於校園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高校應在滿足學校與職工之間的良好心理預期下建設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寬鬆的學習氛圍。這就需要學校充分考慮當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生確定合理規範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標準,注重給予學生較大的發揮空間,充分實現學生管理工作與學生價值觀念的吻合,提高學生對學校相關管理條例的認同度,為深入鞏固學生與高校管理工作之間的心理契約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高校在制定和實施相關規章條例的同時,應充分收集學生的意見,並尊重學生對高校管理建設的相關建議,可見,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是確保契約平等原則的關鍵環節。為了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消除其心理顧慮,高校必須在管理層面建立全方位的溝通體系,以便學生和教職工能夠及時向學校反映其思想動態,良好的溝通機制也有利於學校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並儘可能減少學生和學校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心理契約的基點需要契約雙方互相瞭解,並隨時保持互動聯絡,及時有效的溝通交流可以緩解不利因素對現有心理契約產生的消極影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越明確,它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就越強大,很難被外界環境引起的干擾因素所破環。

  ***三***契約雙方對心理契約的有效維護

  心理契約的雙方必須積極並認真履行彼此的職責和義務,並在明確各自的心理期望和心理需求以後,以實際的行動對心理契約進行有效維護。制度契約是實施心理契約的基礎,心理契約是完善制度契約的關鍵,如果契約主體中的任何一方出現了不認真履行自身職責的行為,那將無法繼續延續心理契約模式的長久發展,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應用也就無從談起。首先,學生和高校雙方必須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並彼此對照雙方的心理期望。學生的契約職責就是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道德意志;高校的契約職責就是為學生建立優美的學習環境,為高校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並確保教學設施的完善和充分的後勤保障。其次,契約雙方需要對各自的職責履行情況以及履行滿意度進行適當評價,特別是作為契約的主要調控者,高校應時常檢查自身的管理工作,以學校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客觀判斷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學生的價值期望和現實能力。只有確保心理契約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構建質量,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以心理契約補充完善制度契約

  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對高校現有的制度契約管理模式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完善的同時,應堅持自由、平等、誠信、救濟等原則,在心理契約的精神指導下,高校和學生之間的契約形式也逐漸規範化,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前高校學校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學生作為高等院校中最為重要的智力資源,在傳統制度契約管理過程中總是處於被忽視的位置,學生常被看成主要的管理物件,心理契約式的高校管理模式需要採取必要的激勵措施。一方面,學校應對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並在學生管理中投入一定的人文關懷,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學校中充分發展才能。另一方面,學校應深入觀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增強學生、教師、學校之間的信任程度。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學校應體現其人文關懷的本質特徵,給予學生較多的實際幫助,增強學生和學校之間的心理契約性。

  參考文獻:

  [1]王文建.談契約式管理模式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2013,***17***.

  [2]周湘林.基於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3***.

  [3]解軍強,楊飛.論心理契約雙向視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0,***29***.

  [4]靳來.淺談如何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引入契約理念[J].青年時代,2015,***6***.

  範文二:公共管理新理念及社會實踐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的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過於片面化,在很多方面缺少相應的政策,影響了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在政府和相關人員的不斷改革和探索下,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被研發出來,並逐漸在社會中擴充套件了運用範圍。文章針對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和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希望有利於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的進一步落實。

  [關鍵詞]公共管理;新理念;社會實踐;分析

  0引言

  隨著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的展開,深刻分析了黨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和肩負的歷史任務,在客觀分析黨的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黨在新的形勢下自身存在的問題,把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作為目前重要的發展目標[1]。在這一前提下,政府相關人員根據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結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現狀,制定了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提出意味了我國新一輪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開始。隨著公共管理新理念的逐漸落實,有效的解決了政府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促進了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

  1公共管理新理念

  公共管理新理念打破了傳統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縛,把以前政府一手承包的專案逐漸下放到人民群眾手裡,政府給予技術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不直接參與到其中,注重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的培養,積極開展社會公益專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運用市場和社會力量推動公務服務社會化。進一步的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思想,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了保證。

  2傳統公共管理理念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公共管理理念影響,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了很多問題,影響了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使部分人民群眾的自身權益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

  2.1公共管理理念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管理理念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下崗工人的安置、城市建設中拆遷居民的賠償、計劃生育等等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得到更好的處理,部分地方政府在處理拆遷問題上,對人民群眾態度惡劣,使用不法手段進行逼迫搬遷,使人民群眾自身合法的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激化了人民群眾和公共管理理念之間的矛盾[2]。在面對社會不斷髮展的背景下,我國部分人民群眾受條件限制,接受的文化水平較低,自身素質和職業技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失業的情況,使我國部分人民群眾產生盲動心態。

  2.2公共管理理念在新形勢下的不足

  我國政府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為了緩和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政府加強了向公共政府前進的腳步[3]。但是,在新形勢下,公共管理理念中的不足之處顯得越加明顯,政府在發展過程中提出先帶領一部分人富裕起來,再逐漸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造成了部分人利用不正當的途徑獲取了社會的公共財物,使人民群眾之間的貧富差異拉大。從另一方面講,我國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國家價值觀被部分人民群眾誤解或者變向的理解,在現實生活中,造成了金錢至上的觀點,不論什麼事物都通過金錢進行衡量,使人民群眾的心理逐漸變得冷漠。

  2.3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法力度仍需加強

  目前,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部分人民群眾已經懂得運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由於我國的部分法律法規過於缺少或者處理方法不夠全面,導致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執法人員利用手中的許可權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現象。這都說明了政府還應該完善法律法規和加強執法力度。

  3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

  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不斷的在社會中加強了運用範圍,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就業問題,提高了執法效率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證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

  3.1政府授予企業經濟權

  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背景下,政府通過授權或委託一些私人企業去經營公共領域的專案。例如:自來水供應專案、電話專案、供電專案、房產專案、食品生產專案等等,政府不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經營中,對有關專案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從中起到監督的作用,緩和了人民群眾和公共管理之間的矛盾,確保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3.2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公益事業中

  為了確保我國的弱勢群體的穩定生活,政府一方面大力宣傳公益事業的重要性,普及了公益事業的相關知識,加強了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的培養,讓人民群眾對公益事業有了更多的認知[4]。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給予大力的支援,吸引和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例如:成立貧困基金會,對我國有困難的人民群眾給予及時的幫助;設立社會保險和退休保障,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穩定;建設平價住宅房,針對我國較為貧窮的人民群眾給予物質上的保障;創辦養老院、殘疾人福利中心等這一系列公益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證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3.3加強監督力度

  近年來,我國政府針對相關法律法規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傳統的公共管理中,部分相關人員通過法律法規的漏洞,對人民群眾的自身權益造成了傷害,在公共管理新理念中,政府不僅完善了法律法規,還加強了監督力度和執行力度,成立了單獨的監督機構,加強了執法人員的品德培養,讓執法人員意識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對於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不法分子,政府加強了處理措施。

  4總結

  綜上所述,政府公共管理新理念的實踐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從政府授予企業經濟權,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以及加強監督力度幾個措施中可以看出,應該加大公共管理新理念在社會中的運用範圍,從而更好的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

  主要參考文獻

  [1]姚引良,劉波,汪應洛.網路治理理論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實踐中的運用及其對行政體制改革的啟示[J].人文雜誌,2010***1***:76-85.

  [2]鞠桂富.現代公共管理理念在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中的運用———以江蘇宗教工作實踐為例[J].中國宗教,2011***9***:56-59.

  [3]黎映桃.論當代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取向、界說與評價途徑[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6***:716-724.

  [4]魏冰.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示[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