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陶器的發展歷程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陶器出現的具體年代,目前尚難確知,根據考古發掘材料估計,約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的主要生活用具。這時的陶器由於燒造工藝的不同,還出現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種的陶器。與此同時,人們為防止陶器經火燒或水浸泡斷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燒製成泥質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此類陶器多用於烹調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之分。

  :裴李崗文化

  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首先發現,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千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此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化遺址,出土陶器帶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

  彩陶為其主要特徵,根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陶器皿種類主要有盆、罐、缽和小口尖底瓶等,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

  :屈家嶺文化

  是繼仰韶文化之後分佈在江漢流域的一種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洪濤。

  :龍山文化

  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同時,龍山文化晚期還出現用高嶺土燒製的白陶。為後來原始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商代

  青銅器的製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當時已有專門燒製泥質灰陶和專門燒製泥質夾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後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採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同時,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後

  陶器種類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還有磚瓦、陶俑和建築明器等。到戰國、秦漢時期,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因此,製陶業更加繁榮。近年在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在陝西咸陽,江蘇徐州發現的西漢時期兵馬俑,其造型之精,陣容之巨集偉,為世界所罕有。

  :漢代

  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製陶業大量燒造陶明器用以隨葬。這時,戰國時期出現的彩繪陶器得到發展,釉陶也普遍應用,同時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書文字者也大量出現。到東漢晚期至三國,瓷器的燒造技術逐漸成熟,陶器才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