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藝術與社交
社交口才是一種技能、一種藝術。他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大凡具有社交口才的人,說話時能閃爍出真知灼見,並由此能給人以精明、睿智、風趣之感。下面是小編關於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用抱怨吸引注意力
我們每個人都難免和朋友傾訴,抱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不滿,有時候產生共鳴的抱怨可能還會拉近自己和陌生人的距離。但是一兩句足以,每個人都已經要不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談話時再不停的抱怨,只會讓交流變的沉悶,讓你變的無趣。
我們應該不管遇見誰都能迅速找到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然後天南海北掏心掏肺,讓你覺得跟他們聊天的感受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倍兒爽!在這裡,我們請來名人代言,親自示範在不同場合下如何做到“會聊天”。
2. 只想表達自己,忽略眼前對話
當別人表達觀點時,你只管構思自己的想法,不聽別人的觀點,最後可能導致觀點重複,話題偏移,浪費雙方時間。而當別人詢問你的意見時,不假思索就給出答案,發表一大通感慨,沒有實質性內容,不如先仔細思考,告訴對方:“嗯,請給我點時間,讓我仔細想想。”這樣也能表現出你認真的對待你們的交流,而不是隨便應付。
3. 一心多用的交流
即使你是個一心多用的高手,也別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瀏覽網頁、看電視、刷微博、聊微信、在印象筆記裡更新待辦事項清單,更別在打電話的時候吃東西,無論對方是否說出來,這都是非常惹人討厭的行為,尊重是交流的最基本要素。如果真的沒時間,不如誠懇的告訴對方,另約時間或者簡而言之。
4. 米歇爾·奧巴馬:讓對方感覺特殊
今年3月米歇爾訪華時到北京大學做演講,一上來便給了“挑剔”的北大人一付暖心劑。她說:“我今天來到這裡是因為我知道,未來取決於全世界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之間的聯絡。我們相信,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只是政府或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它更是人民——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幾句話把北大師生捧到了特殊高度不說,也暗合了年輕人渴望改變的心理,很快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5. 虛偽謙虛,換取稱讚
看到一位同事今天盛裝打扮,TA自己卻說:“我今天是不是看起來很糟糕?”當你如實稱讚她後,她卻說:“我只不過在最後一分鐘隨便穿了件衣服。”你此時是否又一種很厭惡的感覺呢?因此,千萬別虛偽的謙虛,以此換取別人同情的稱讚。
6. 過分謙虛,不好意思接受稱讚
當受到別人稱讚和表揚時,大方的說一句“謝謝”,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受到表揚後,你一直謙虛的託辭,反而會讓對方絞盡腦汁說更多表揚你的話,陷入尷尬境地。作為前任外交部長,李肇星的風趣早已是名聲在外。有一年兩會期間,釋出會上有記者問道:“有人提出,我們的代表在哪裡?認為與人大代表的聯絡不夠暢通。對此您有何評論?”李肇星迴答:“越是簡單的問題越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在哪裡?現在都在北京開會嘛。”
7. 話說一半打斷別人
除非是在頭腦風暴,不說出來就忘了,否則不要在別人話說到一半時打斷,這樣往往會錯過談話中最精彩的部分,而且你也需要告訴對方你尊重TA。
8. 態度消極
和別人的交流中,最好的鼓勵就是相信對方,並讓他們知道你的關心。看到別人的優點和美德時,毫不吝嗇的表達你的欣賞;聽到不幸和痛苦,也別忘了向對方傳達希望。
9. 費盡心思取悅別人
自己的想法有時可能暫時不受歡迎,於是去迎合別人。這並不會真的改變你的想法,別人依然不是你,反而會讓自己更沒有自信。只要你的想法和做法不傷害任何人,就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能找到樂趣,就堅持做自己。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用來取悅別人的,而你,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爸爸去哪兒》走紅之後,張亮跟很多明星一樣被“耍大牌”的傳聞困擾,甚至在錄製節目的間隙,因為拒絕拍照而惹惱了媒體!本以為這位新晉男神會跟其他人的反應一樣,要麼一本正經地拒絕到底,要麼放下身段討好媒體。然而沒想到的是,他卻用一句熟絡而熱情的“等回到北京後,請記者們吃麻辣燙”,將一場口誅筆伐消弭於無形之中。說到底,誰好意思跟自己的“鐵哥們兒”計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