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介紹

  閉關鎖國是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那麼你瞭解閉關鎖國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希望能幫到你。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說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臺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臺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為了解除臺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著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絡。雖然清廷有著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為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為戰爭。

  閉關鎖國的表現

  閉關鎖國是一種封閉的國家政策,該政策嚴格限制了國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外交流。閉關鎖國的表現主要有國家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下令將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了數十里,並規定民眾不得擅自出海。這一政策影響了眾多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民,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條件。同時國家還禁止商船出海通商,規定不得與外國建立通商關係,這使國家間的交流受到嚴重迫害。其實國家想以此來限制民眾與外界的交流,減少國家因***造成的問題的出現。

  另外,國家由最初開放的4個對外通商口岸減少到只有一個,這也導致國家的經濟貿易受到限制。而且通商口岸的減少大大的封閉了人們的生活,對國家後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不利的影響。

  還有就是國家嚴格限制了進口貨物的種類。這種限制壓制了國家商業貿易的發展,也對國家對外的交流、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因為進口物品種類的限制,不利於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也阻礙了文化的交流。

  從這些表現來看,閉關鎖國限制了對外貿易的往來和商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透露出統治階級自負的心理,以及盲目自大、堅持排外,沒有上進心的做事風格。而這些措施嚴重阻礙了中國與外界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使外界的技術、文化等無法及時地傳入中國。

  閉關鎖國的時間

  提及閉關鎖國的時間,就要談及閉關鎖國的來歷。

  閉關鎖國的時間要追溯到明成祖,明成祖在明初實行的海禁,嚴格規定了民間不得進行私人貿易,在明朝開國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中外貿易往來就有了“朝貢貿易”的限定。“朝貢貿易”是指政府把控對外貿易的形式,也就是說政府特許前來進貢的別國在來往過程中,可以攜帶部分商貨,在指定的區域中與本國做生意。明初沿襲了宋、元朝的制度。

  在1367年,在黃渡鎮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市舶司。在1370年,由於市舶司距離南京過近,因此將其停罷,並於寧波、泉州及廣州三地另行設立市舶司。此後由於沿海不禁,再次關閉了對外口岸,並實施了海禁,直到永樂初年,又重新設立了浙、閩、粵三處市舶司。1405年由於諸番來華的次數逐漸增多,於是政府下令在這三處市舶司各自設立了專門接待來訪的別國商使。貢使團到達後,除可朝見皇帝,並進行貢品交換之外,還被允許在隸屬禮部的會同館與中國的商人進行固定規模的通商。

  完全閉關鎖國的時間始於乾隆年間,也就是1757年,乾隆的聖旨從京城遍及到各省,聖旨中明令規定除廣州外,停止寧波、廈門等的一切對外貿易和交流,這就是人們熟知盛傳的“一口通商”,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近代程序落後於其他國家的根本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