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化入門論文範文參考

  歐洲,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文化凝聚的象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歐洲文化入門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歐洲文化入門論文篇1

  歐洲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檢查探析

  摘要:歐洲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由歐洲大學聯合會於2009-2012年實施的“質量文化檢查”是歐洲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新專案。此次檢查通過對歐洲高校質量保障現狀以及高校質量文化的調研,得出一系列重要結論,並以“質量文化”作為一種反思性分析工具,對歐洲高校質量保障的“戰略與政策”“工具與實踐”“原則與假設”等方面進行了審視,從而為歐洲高校質量文化的進一步建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關鍵詞:歐洲;質量保障;質量文化檢查

  一、“質量文化檢查”專案實施背景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被譽為歐洲高等教育的“質量時代”。在這段時間,歐洲各國開始探索和建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機構和評估制度,並逐步形成了以英國為代表的“中介式”、以法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式”、以比利時為代表的“二元結構型”、以瑞典為代表的“委員會制”等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評估與質量保障制度[1]。成立於2001年的歐洲大學聯合會***The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更是歐洲高等教育質量運動縱深發展的引領者。這些都使歐洲成為在國際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地區。

  儘管20世紀90年代歐洲各國逐步建立了質量保障機構,但是人們認識到,高校在質量保障方面承擔著更重大的責任,應當通過內部質量文化的建立來促進戰略性的管理。在此背景下,歐洲大學聯合會於2002-2006年實施了“質量文化專案”[2],以便在大學建立系統的質量文化保障體系,強化學校對構建內部質量文化和推進內部質量管理的必要性的認識。

  該專案選擇“文化”一詞作為核心詞,是想表明“質量”這一概念既是一套共享的價值,也是高校所有人***包括師生與管理人員***的集體責任。在此,質量文化成為一種組織文化,它同時具有文化、心理因素以及結構、管理因素[3]。文化、心理因素指向一套共享的價值、信念、期待與奉獻,這是高校每個成員的責任;結構、管理因素指向個體行為間的協調,這是學校的責任。質量保障程式是質量文化的結構性組成部分。相對於用以應對公眾績效問責的外部評估程式而言,質量文化保障程式則用以促進院校自身的發展。

  經過對40個國家近300所高校的三輪調研,歐洲大學聯合會對質量與質量文化的概念進行了大範圍討論,從戰略、結構、內部評價程式與反饋迴路、高階領導、學術與行政人員、學生、外部利益相關者、資料收集與分析等方面討論了質量文化的建設,得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結論: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必須在特定情景中予以理解和構建;院校高度自治有助於形成成熟、有效的質量文化,將“質量”定義為持續提高,而自治度不足的高校視野比較狹窄,往往把質量保障限定於“認證”,從而陷入服從性、官僚化等低效的質量文化中;在質量文化構建方面應採取形成性而非懲罰性的策略;認同學生在質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有效植入質量文化需要高等院校領導創造一種鼓勵自下而上地提升質量的空間。

  歐洲大學聯合會在2009-2012年進行的高校“質量文化檢查”[4]可以看作是2002-2006年“質量文化專案”的延伸與深化,也是歐洲大學聯合會建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活動的延續,其目的在於進一步推進質量文化建設。該項檢查的樣本來自歐洲36個國家的222所高校。專案第一階段為質量保障程式的現狀調研,第二階段為質量保障程式與質量文化關係研究,最後進行了總結性研討。下面介紹此次檢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質量保障程式現狀調研結果

  第一階段的調研結果顯示:歐洲高校普遍形成了質量保障程式,但因其與價值、信念等緊密相關,而這些文化因素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所以,形成質量文化還需要時間和努力。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對於質量保障的實施以及建設更完備的質量文化都至關重要,需要給予更多關注。高校善於收集資訊,但更有效地利用資訊才有助於戰略規劃進而推動持續進步。

  ***一***質量保障結構

  近年來,高校在質量保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大部分高校都形成了實質性的政策、結構與程式。在不同高校,實施質量保障的組織結構有所不同。質量保障歷史較長的高校可能建立了諸如教學創新與教師發展方面的支援性制度。在政策與相關程式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學校或者學院層面的戰略。

  ***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大部分高校都已認識到校級管理者在質量保障中的重要性,且其校級管理者都以某種方式參與到質量保障中。儘管師生的參與是形成質量文化與質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但近半數被調研高校沒有設立專門向質量保障機構負責的相關委員會。這類委員會在質量保障歷史較長的高校中比較常見,這些高校更重視學生調查、反饋迴路,並公佈學生質量保障活動的相關後續工作。

  在從課程設計到正式的質量保障各階段,如果說,教師參與已經系統化和普遍化了,那麼學生的參與則仍不普遍。在很多高校,外部利益相關者也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了質量保障程式的構建與執行,但參與的層次與性質不盡相同,有的作為治理機構的成員,有的僅作為資訊顧問,後者似乎更為普遍。

  ***三***資訊運用

  幾乎所有高校在利用各自的資訊系統來調控其質量保障活動,但收集到的資訊不一定是公開的。資訊收集與師生知情權之間存在矛盾,有些資訊是保密的或者只有高校管理者可以看到。儘管很多高校組織了學生調研,但只有半數高校會告知學生調研結果與後續跟進行動。在戰略管理方面,有2/3的高校管理者進行年度評估以審查其目標達成情況,但只有逾一半的高校建立了關鍵績效指標來調控其戰略進展。

  ***四***教與學的質量保障

  約2/3的高校在遵循國家質量框架與標準的同時,設計了具有院校特色的教學質量保障框架,少數高校選擇採取外部質量保障模式。課程體系一般由委員會或者工作小組設計。一個專業開辦後,一般是依據特定程式來監控其質量。除外部質量保障程式外,很多高校還進行了某種形式的內部評價。90%的高校稱已制定了學習成果指標,但通常不公開調查結果。在制定了學習成果指標的高校,學生評價與學習成果指標直接相關。

  學生評價在歐洲高校各不相同,但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一般向學生公開。2000年以前引入質量保障體系的高校都會提供學生支援服務。

  三、質量文化調研結果

  第二階段的調研旨在研究質量保障工具與程式在何種程度上促進了質量文化的建設,特別關注正式的質量保障程式與質量文化之間的關係,探索相關的成功經驗。研究結果顯示,質量保障機制可以通過推行質量文化來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這是最有效的途徑。該階段調研表明,有效質量文化的建構需要以下5個條件。

  第一,有效的質量文化需要多種質量保障工具,需要與高等院校戰略和價值相關聯。

  這些質量保障工具的成本效益應該受到定期評估,不僅要評估其經濟成本,還需要評估其心理成本。

  第二,有效的質量保障制度源自有效的內部決策程式與結構。

  建立明確的績效制度和明確各層次的責任可使質量保障程式簡潔明瞭,並形成反饋迴路,避免官僚化。高校要建立一種內部平衡,一方面要有強有力的管理核心,另一方面需要院系落實責任。即既需要學校層面的質量保障策略,也需要保持基層的多樣性。

  第三,內部質量保障程式也是權力的反映。

  如果它不能成功地促進大學師生的參與,則容易受到爭議。高校管理者的行為對於內部調控和廣義的質量保障機制而言非常重要。管理者應鼓勵內部辯論,以確保質量保障程式不被師生排斥。管理者對質量保障制度的表述也很重要,越是具有學術性,越能降低管理性,越容易為師生接受並在學校紮根。

  第四,教師發展在質量保障中十分重要。

  高校關於教師發展計劃的數量在增長,但與由專業人員負責的支援教與學的教師發展相關的計劃還是太少。這一點需要加強,因為博洛尼亞程序只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第五,在界定大學質量與內部質量保障程式以確保其與學校現狀、戰略、組織文化相一致方面,質量保障組織的自治十分重要。

  某些時候,大學與外部質量保障程式存在衝突,因此有必要對內部與外部程式同時進行評估,使高等教育共同體***學校與主管部門***一起協商配套程式,以確保落實績效責任,避免重複評估和質量保障疲勞。

  四、質量文化調查的相關討論

  兩個階段的調研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即便再好的理念也不能完全照搬、直接引入學校。質量文化實際上是逐步積澱起來的。發展有效的質量文化首先需要理解學校的特色與既有環境條件,這些都會影響到質量文化的決策、行動與解釋。一種可以成為高校共同目標的規範性的“好”的質量文化並不存在。質量文化概念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起點和一種反思性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瞭解當前的戰略、實踐與原則,為未來的質量強化打下堅實的根基。運用這一工具,可以對當前有關學校質量文化的“戰略與政策”“工具與實踐”“原則與假設”等方面進行審視。

  ***一***有關戰略與政策問題的討論

  當前大部分高校制定了各自的戰略,但最有效的是那些基於良好的管理結構,能夠明確目標與責任的戰略。院校戰略的制定必須基於院校自身的定位,而不是單純試圖改變現狀。院校戰略要在不同目標的利益、傾向中尋求一種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出選擇。因此,戰略制定是涉及學校的迫切需要和發展方向的決定,往往會令一批行動者與利益相關者感到失望。戰略是否具有合理性在於其與學校定位是否關聯。由於定位不同,每所高校都應有各自獨特的戰略。

  另外,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不斷出現且無法預期的變化。有效的戰略不僅能夠體現院校的複雜性和環境的變化,還能以建設性的方式積極應對這些變化。總之,有效戰略應該且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反映現實情況,整合特定文化中的意義與價值觀;要為其成員與利益相關者提供引導,使其明白在日益複雜和變動的世界中,學校如何實現其使命。

  ***二***有關工具與實踐問題的討論

  第一階段的調研結果表明,高校在正式的質量保障程式建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第二階段的調研表明,各院校間的差距主要在於細節方面。甚至在被普遍採用的工具,如課程評估或教師發展培訓方面,高校都採取了極不相同的形式。很多情況下,一種院校的質量文化可以在檢查質量保障工具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例如,在學生參與方面,一所學校可能只提供資料和反饋資訊,另一所學校則會實質性地積極參與某方面的提高過程,如教學大綱評估、學習成果評估等。由此得出的經驗是:一種評估工具的目的以及實施程式必須得到明確界定;工具的檢查不僅要看效率還要看效益,要充分發揮資料在診斷問題和改善行為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僅限於測量;當前質量保障實踐與工具的效率和效益還與多樣性問題緊密相關。

  院校內部的多樣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多樣性會對質量文化和特定工具的實施效果產生影響,某一高校的成功經驗不一定適用於另一所高校。總之,質量保障工具總是融入廣泛的行為與情境中,常與特定的意義相關聯。因此,考慮到其潛在的文化影響,在特定環境中使用某種工具時,必須考慮其適用性。

  ***三***有關原則與假設問題的討論

  第一階段的結論認為,質量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與努力。第二階段的結論認為,這一文化因素有明顯的政治考量,質量保障更多地與權力及意識形態有關。因此,研究不僅要關注戰略與工具,還必須關注未經質疑的原則與“潛在的假設”。這些正是戰略與工具背後的支撐。質量概念界定得越模糊,越有可能成為保護和強化政治利益的工具。

  在最後的研討中,研究者指出了一些深植於質量保障話語中的假設,但這些假設有可能與其最初的含義有所不同。例如,“持續改進”這一理念被普遍接受,並在大量的質量保障政策與策略中得以體現,但具體實施中該理想卻轉變為一種另人失望的現實,即無論人們投資多少,總是不夠。

  另一個例子是在該專業領域最常得到貫徹的理念,即質量保障體系不應自上指定,而應由下產生。這一理念的問題在於,誰構成了大學的基層?是學生?年輕教師?還是職員?即便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這一理念還是模稜兩可,因為對質量和質量保障提出更多要求的往往是上層而不是基層,這自然會影響到自下而上的動機。

  在這些討論中,衝突的概念常被提起。人們往往認為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應當建立於無衝突的和諧環境中。但結果是,在開始真正的協商之前往往已有了妥協,為防止任何正面衝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常被弱化。另一方面,質量保障的實質性理念是倡導衝突的,正如質量保障的關鍵原則之一就是更多利益相關者及其觀點的吸收,以便產生更好的結果。實際上,衝突不僅具有創造性,而且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視窗,我們透過它能夠洞察推論背後的假設、價值與信念。

  從這個角度看,衝突對於理解和強化質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意識到我們的戰略、行動與工具背後的“意義維度”,是任何建設性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起點,我們可以批判性地反思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但也必須意識到行勝於言。最難識別的原則不是政策文字與戰略文字中所言明的,而是深藏於我們所使用的工具與日常交流中的。

  當前,很多質量保障體系層面的變革集中於結構、角色與程式,這些都比較容易改變。但是兩階段的調研結果均顯示,仍有很多重要的層面需要考慮:例如,在任何官方檔案中都不會出現的隱性知識;構成院校身份以及指導人們相互關係的規範與價值;我們的推論與行動背後的潛在信念與假設。任何變革與發展過程都必須意識到這些不同的層面與關係。總而言之,言明的正式質量保障程式與潛在的非正式價值與假設的互動是加強一所高等院校的質量文化的核心。對這一互動及其不同維度的透徹的、反思性的理解可以構成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彥通.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歐洲文化入門論文篇2

  淺談阿拉伯文化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和作用

  摘 要: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世紀時期,它承載著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並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影響著世界文明史,更對歐洲文藝復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關鍵詞:阿拉伯文化 文藝復興 影響

  公元七世紀初期,阿拉伯文化是以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為特點呈現於世的。在對外傳播中,自伊拉克至地中海東海岸,從埃及到摩洛哥的地中海南岸的廣大區域都向著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方向發展,伊斯蘭教從理想中的不分民族、種族的信仰倡導也逐步發展為現實存在併成功實踐了的世界性宗教。同時,阿拉伯民族還侵入到印度西北部、波斯、兩河流域等地,並從這些世界文明的發祥地汲取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古印度文化、古波斯文化、古埃及文化和猶太文化等,這些涉及哲學、數學、醫學、天文學、文學、教條、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先進文化都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並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之中,尤其是此後長達百年的翻譯運動,使得大量的文物古籍、著作書刊等由波斯文、印度文、希臘文譯成阿拉伯語,形成了以巴格達、大馬士革、科爾多瓦、麥加、麥地那等為代表的學術文化中心和“智慧宮”為代表的學術研究機構。

  阿拉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奇葩,對世界各國的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歷史文化、自然學科及藝術創作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對歐洲文藝復興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首先,在半島以及半島周邊地區逐步阿拉伯化的程序中,阿拉伯語不斷完善和發展,並一躍成為廣大征服地區的官方語言與學術語言。

  阿拉伯語逐漸代替了原來的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地位,所有著作書籍等一律用阿拉伯語編寫,各民族也競相學習阿拉伯語。中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封建割據、戰亂頻繁、基督教神權統治的黑暗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遺失殆盡,而與此同時阿拉伯文化卻是集東西方先進文明於一身的重要文化載體與傳播者。尤其是在百年翻譯運動中,眾多阿拉伯學者把歐幾里德、托勒密的數學、天文學著作,希波克拉底、蓋倫的醫學著作,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哲學、邏輯學著作以及印度的數學、天文學鉅著翻譯成了阿拉伯語,使得大量珍貴的文物典籍乃至在歐洲早已失傳的學術著作有幸儲存下來。

  中世紀晚期,這些著作又被譯回歐洲語言,對歐洲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歐洲處於矇昧時代時,阿拉伯人當仁不讓的成為文明的保護者,把古老的自然科學和哲學思想儲存下來;將希臘文、古敘利亞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而未使其失傳。因此,全世界文明都應該感謝阿拉伯文明在中世紀傳承人類科學知識方面所起的重要媒介作用。而對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和增補,承前啟後,這些工作也都要歸功於他們,正是由於他們的天才與勤奮及其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長足發展和突破創新使得歐洲的文藝復興才有可能。

  其次,阿拉伯文化不僅融合了西方文化,也吸收了大量東方文明,並且將其傳入歐洲。

  12世紀以前,歐洲人還用羊皮紙、木板、骨器等進行書寫,棉紙在7世紀時傳入阿拉伯人那裡,歐洲人又依賴阿拉伯人的供應,12世紀以後造紙術開始傳入歐洲,在此之前,歐洲所有的書籍都是手抄本,這非常不利於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而印刷術較好地保證了印刷的質量和數量,更避免了手寫謄抄的筆誤,正如恩格斯所言:“印刷術的發明以及商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不僅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寫字的狀況,而且也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接受較高階的教育的狀況。”毫無疑問,造紙術、印刷術的傳入為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使得古典文化著作和新興資產階級論著得以大量印刷和出版,促使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從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為文藝復興運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到13世紀以後,中國的火藥和指南針技術又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恩格斯指出:“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和指南針的使用對歐洲航海事業、軍事事業的進步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些來自東方的科學力量加速了歐洲物質財富的生產,推動了社會發展程序,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對文藝復興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此外,阿拉伯文化作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樑,不斷吸收融合其它民族的文化,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新鮮血液。阿拉伯文化的構成與伊斯蘭教的傳播發展密不可分,伊斯蘭教的傳播是伴隨著帝國擴張進行的,阿拉伯民族在征服地區建立清真寺,隨軍出征的穆斯林詩人、學者們便成為宗教文化的傳播者,清真寺無疑是宗教傳播的主要場所,藉著對聖訓的研究和傳述,各種學術文化得以散播於伊斯蘭世界,同時阿拉伯半島所具有的重要地理位置促使帝國的海陸貿易高度發展,阿拉伯商人遍及世界各地,他們沿途經商傳教,旗幟鮮明的阿拉伯文化也播灑下了文明的種子,對西方科學研究、文學創作都做出了很好的範例,如哥白尼和拉普拉斯在他們的天文研究中引用了阿拉伯天文學家白塔尼的作品和例項,阿拉伯光學家的著作深刻影響了英國實驗室羅吉爾·培根的光學研究,並創立了近代的實驗學,可見,歐洲科學的復興和自然科學的建立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阿拉伯文化中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就。

  更不用說阿拉伯哲學、文學成就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形式、內容、寫作風格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比如,但丁的《神曲》就受到先知穆罕默德登宵故事和阿拉伯詩人麥阿里的《饒恕集》的影響;薄伽丘的《十日談》也吸取了阿拉伯故事的範本,喬叟的《情郎的故事》就是《天方夜譚》中的故事模型;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也取材於阿拉伯故事原型……這都表明阿拉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應德 阿拉伯中古史簡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托馬斯·李普曼 伊斯蘭與穆斯林世界[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3]希提 阿拉伯通史[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艾哈邁德·艾敏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一冊[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歐洲文化入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