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論文參考範文

  五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悠久文明,鑄就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傳統文化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

  摘要:健康穩固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各種文化激盪,對中國高校校園文化造成一定的負面衝擊,日益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新時期,加強以繁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校園,健康大學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文化多元;和諧校園文化;傳統文化

  文化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它伴隨人的產生而產生,伴隨人的進步而進步,是人類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強大武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學校園文化承擔著培育一代又一代國家建設後備軍的重任,它已經日漸成為新時期高校建設工程的重要環節。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功能

  和諧校園文化對高校穩定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起到重要影響作用,它的功能主要包括:1引導功能。和諧的校園文化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並具體化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信條和行為準則,形成廣大師生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支援。2激勵功能。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往往能產生一種潛在激勵機制,使每個成員感到自身的價值,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3聚合功能。和諧的校園文化能夠有力的把師生都團結在一起,有利於師生員工對學校產生心理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直面文化多元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本質上是大學生思想文化建設。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希望所在。作為新一代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處於新的更為寬鬆的社會氛圍中,受當代中國先進文化薰陶,接受了全新的社會理念和改革開放的實踐洗禮,他們的思想變得更為開放,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其思想解放程度、對個性的追求以及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都要遠遠高於上一輩人。

  1.文化多元化滿足了大學生多元的文化需求,開闊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校園文化內容。

  全球化趨勢以及中國的對外開放給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在中國流行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後,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廣泛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中西方文化的壁壘,在一定程度上,拋開了意識形態的隔閡,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相互理解與溝通,交流與合作。這就促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瞭解西方文化,以更好的吸收和借鑑發達國家的優秀價值理念。多元文化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和社會思潮使當今的大學生思想走出封閉和僵化狀態,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活躍和富有創造性,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2.西方強勢文化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思想造成負面衝擊。

  以西方發達國家文化形態為代表的強勢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中佔據著主流和中心地位。西方強勢文化的進入對中國高校主流文化形成了巨大沖擊,這就必然使大學生群體文化視角多維化,文化選擇多樣化,進而使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因受到不同群體文化影響而趨向多元化。

  在價值觀方面,一些學生理想信念多元化,“盲目崇外”、“個人中心”現象凸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不良傾向有所增強,過分強調個人價值,片面追求自我,降低了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在心理方面,諸如色情、暴力等大量國外“垃圾文化”傳入校園,品味低俗,嚴重影響了當今大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消極頹廢、玩世不恭、迷茫的人生態度使校園裡充斥著不思進取的頹靡之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不少學生產生抑鬱悲觀思想,滋生心靈的孤獨感、寂寞感以及對於大學生活的強烈不適應感,這一切導致很多大學生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

  三、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一以唯物辯證法觀點認識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文化多元對新時期大學生身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衝擊,同時也使高校校園原有的主流文化在博弈中處於不利境地。積極分析文化多元對大學生造成負面衝擊的主要原因,對症下藥,對於有效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從外部環境看,國際敵對勢力的文化入侵是造成衝擊的主要外因。俄羅斯學者B.N.薩莫赫瓦洛夫在分析蘇聯時期,國際敵對實力搞“和平演變時”,指出:“同時傳播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見解,會使人們無所適從,使公眾產生漠不關心的消極心態,導致喪失批判力,使社會迷失方向。”[1] 以史為鑑,當今中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各種矛盾凸顯,這必然在文化層面顯現,為此我們必須正視轉型環境的複雜性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的複雜的影響,這就對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美國左翼人士阿蘭·伯努瓦曾經說過:“資本主義賣出的不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出標識、音像、軟體和聯絡。這不僅僅是將房間塞滿,而且還是統治著想象的領域,佔據交流的空間。”[2] 為了淡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一些西方國家憑藉其文化強勢不斷向我們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由於大學生處在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過程中,對某些觀念和思潮缺乏足夠的甄別和判斷能力,難免會被資產階級文化的“糖衣炮彈”所擊中。

  我們必須看到在肯定外因影響的同時,我們要更加重視內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當前中國高校建設,尤其是新建校區、大學城,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校園規模、環境綠化等現象,而忽視了對校園文化內涵的培育,大面積、花園式的校園雖然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卻無法觸及到校園內在的文化內涵。

  以此為基礎,作者認為,面對當前世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大趨勢,用中國幾千年來所創造的優秀文化,來強化中國高校自身校園文化建設的根基,增強自身主流文化的抵抗力,才是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

  在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3] 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歸於消亡。

  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需要重視的幾個關係問題

  1.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相結合。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4] 正確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成分與當代社會發展趨勢已及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使其既富有內涵,又具有現代氣息,易被年輕學生所接受。

  當前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對“韓劇”、“過洋節”等興趣濃厚,反觀中國傳統民族風俗、節日受到冷落,以此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既讓國人感到痛心,也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嚴重訊號。正是這些外來文化契合了廣大學生群體的時代發展特點,滿足了當前年輕人身心需求,繼而受到熱烈追捧。仔細研究這些強勢文化的發展特點,對於中國借鑑成功經驗、發展和創新本國優秀民族文化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注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和諧統一。

  當前,面對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大碰撞、大變革、大融合趨勢,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文化上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4] 報告簡短精悍,為正確協調中國本土文化與世界人類文明的關係指明瞭方向和道路。

  作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中國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要堅定的以此為指導,在緊抓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時,努力探索中外文化的對接點。在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揭批不良文化的本質和危害的過程中,培養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性,增強對外來文化的是非鑑別能力,增強內化能力。

  3.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注重傳統思維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相融共進。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深深紮根於中國當代文化發展程序之中,在中國的土地上不斷與時俱進,締結出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過程。雖然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兩種異質的文化,但由於馬克思主義是關於整個人類社會變化發展本質的科學理論,是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結晶,因此,兩者之間的融合是可能的。

  而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文化,要在中國實現本土化,也必須與中國社會文化相結合,取得“民族形式”。但我們也要看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過程是曲折的。由於認識不足、思想僵化等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制約,曾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出現衝突和矛盾,導致各種“左”的或右的錯誤,並一度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面對當代思維活躍的大學生群體,高校在繁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建設,理順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根本指導思想間的關係。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充分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固中華文明的發展根基,促進馬克思主義更好地本土化。

  參考文獻:

  [1]B.N.薩莫赫瓦洛夫.“群體化的人”——當代資訊社會的現實[J].人的問題:多學科的研究,科學討論會資料,1998:59.

  [2]王列.全球化與世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0.

  [3].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理論問題學習綱要[EB/OL].2004-06-07[2008-11-16].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