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文化的總結文章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茶道

  沉沉浮浮,歸於平淡。林清玄先生說,人生如茶。

  周作人則說,茶道,既是忙裡偷閒,又是苦中作樂。

  由此可見,茶道,藏著哲理與禪意。中國的茶道精神,源於唐代,那個時代,就有了繁榮的景象。品茗論詩,飲茶賦曲,彰顯文人茶道。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的陸羽,假如曾經沒有受持佛門,或者很難將茶道融入琴棋書畫。而且,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將採製烹泡茶以及點茶的肢體語言規範化,讓人們在世外桃源的寧靜中聆聽鳥語溪流沉醉花香流雲,忘卻虛華放棄爭戈,盡享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提升精神的超然。

  道,是老子的思想學說,大自然的規律。而茶道的和,靜,怡,真最接近茶道四諦。和,是茶道的哲學,將儒釋道完美結合。有人說,它表現了酸甜苦澀調太和的中庸之道,也表現了奉茶為禮尊長者的明禮之倫,飲罷佳茗方知深的謙和之禮,寧靜致遠隱沉毅的簡樸之行。靜,則是在品茗中體悟大自然的奧妙所在,靜則明,靜則虛,靜則內斂入微。怡,或長談,或彈或撫,或吟或唱,或聚或獨,通透超然。真,則是茶道最求的最高境界,返璞歸真,感悟人生如茶。

  明朝屠隆有說,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溉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品茶,也具有禮儀。而功夫茶,更是將茶藝之醇美淋漓盡致地表現。

  中國人多數愛喝綠茶,西湖龍井享譽全球。周作人是尤為喜歡綠茶的。他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紅樓夢裡的妙玉出場即是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給賈母獻上老君眉。紅裡最清高孤傲超凡脫俗顏值極高的女子,第一次出鏡就是獻茶,可以想象曹雪芹一定也是崇尚茶道之人。老君眉,也屬於綠茶之類.

  茶不無不在,無論是繁花都市,小鎮鄉村,無論是達官別墅,還是貧民陋室,幾乎都有茶的飄香。無論是在精細青花的杯中,還是在陋蓋粗瓷的碗中,無論是極品的龍井,還是自採的散葉,都會在沸騰的水裡怒放,喚醒沉睡的精靈,復甦青春的活力,讓人醉在其中,樂在其中,融在其中。

  十幾年的老友跟我說,學學茶藝,明白了茶道你就懂了我,當我有一天死去了,若是在茶道中尋找我,我一定在。聽了此話,眼淚溢位,淡淡傷感。尋思著,或者,茶,真的接近大道。眾生平等,萬物一體,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2

  我對茶文化的總結

  茶文化是指圍繞茶這個中心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技藝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行為的、現象的總和,是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其它文化現象緊密結合併發揮作用的強烈的滲透性。能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發生影響。中華茶文化就是在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絡中產生和發展的,其蘊涵豐繞、異彩紛呈,在世界上獨領風騷。這根本的是它與政治軍事、皇權社稷、世俗人情、悲歡離合、親疏遠近、喜怒哀樂、雅俗深淺、性清風度茶水香氣溢,細斟慢飲,漸覺口齒生香,肝火下沉,一縷淡淡爽口的清香味兒冉冉上升,頓覺通體登明,氣韻清純,塵心自息,心曠神怡。

  苦而香,香而爽,競品出“雲中世界,茶裡乾坤”來。換換口味,捧來缸苦丁茶,倒入粗陶大碗,粗拙的葉片,黃褐色茶水,野味苦香滿屋子飄繞,又是一番感覺。細嗓慢抿,清香甘冽,茶韻入心入神,入情入理,只感覺空山新雨,淡雲疏霧、清風明月、林間鬆韻、泥土芳草、鄉情野意,於是,神骨俱清,所有的勞頓疲憊、落寞惆悵、刀痕劍影、功名利祿蒸發殆盡,生命的本源在苦澀和素撲中徐徐得以滋養,沉靜與激情於怡神養心中緩緩綻放,正是“見人生之真境,識心體之本然”呵!

  茶蓋是天、茶船是地、茶碗是人,端起來,天地人和!

  3

  茶道

  道,在於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而有更多人遁行的是“別人”的道。

  道之始,為人之道而行之,道之初,為人之道而遵之,道之途,為人之道而為之,道之終,為人之道而廣之。。。

  所以,任何一種“道”的開始,都是學別人的,也就造就了一種侷限而突破不了自己。當然,在很多的時候,我們也是需要借“道”而行。而想立,需得學,後破,再立。

  茶道,在於心

  茶可靜心,明智,觀人,知心,悟道,大自在

  以心馭茶,以茶融心,由心化柔,以柔入靜,由靜入淨,以淨入境,由境化境,天人合一,為之茶道。

  茶道,一種修為,一種領悟,一種境界一種心態的體現。可以使人心靜,柔,和,雅,清,寬……

  在茶的世界裡,你喝到的不止是茶,而是一種感覺,一種境界,心無煩惱,唯有清風和樂,心曠神怡,世界皆是柔和靜沁圓滿。

  而這,即為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