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文化的文章
茶就是中國文化。“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是杜甫的悠閒安逸;“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是陸游的怡然自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相關的文章,歡迎閱讀參考!
篇【1】:人生如茶
也許是生在深夜零點的緣故,生來對黑夜有一種本質的溫暖,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深夜,細雨紛紛。沒有一絲睡意,於是泡上一杯綠茶置於桌上,看茶葉在杯中翻滾浮騰,浮浮沉沉。杯中飄出的淡淡的茶香,沁人肺腹。喝一口,品味著茶味的苦澀、甘甜與香醇。忽然間對這投身紅塵的悲美,充滿了一種靈魂的感悟。
於是在這深夜,聽著窗外不微不怒,如歌如訴,如行板似的細雨,沉溺於這“夜涼有微雨,庵靜若無僧”的夜。忽生了一種深深地蒼茫和傷感,人生不就如這杯茶嗎?
人生如茶,第一道茶苦如初生,為品味人生的苦,我們哭著來到人世間,開始了一生的航程;第二道茶香如愛情,那甘醇清洌的滋味,是人生中最美的經歷,點燃了整個火熱的青春,伴隨著我們的青年、壯年,是我們人生最美、最長的一段;第三道茶淡如清風,不覺間已步入老年,得失榮辱,都已成過往雲煙,人生這杯茶也泡得沒有多少滋味了,清淡如水.....。
一杯茶,囊括了“三味”人生。或清新或濃烈或清淡,但都要去細細的品味。人生在世,總想爭個高、低、貴、賤,成敗得失。殊不知高與低,成與敗,都不過是人生的一段歷程,人生的一種滋味。俗話說得好“功名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浮浮沉沉”。許多東西,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沒必要去強求,更沒必要去勉強,保持一顆清淨之心,少一些慾念,你會覺得生活很輕鬆,活著也會很快樂。
夜已深,聞著淡淡地茶香,此時的自己竟沒有一點矯飾和浮躁,忘卻了一切得失和榮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靜心的品著手中的茶,忘記了時間的行走,只跟著心去體味,與靈魂對語......。
然而,在這個功利的世界,此時,還有多少人為生存而奔波,為實現夢想和希望,甚至不惜手段......。人們都渴望那份輕鬆的心情,卻又不自然的製造了一份又一份沉重;祈盼遠離塵囂,卻又不自然的闖入滾滾紅塵......。等到有一日,驀然回首,方才認識到真正值得我們為之追求與嚮往的東西其實很簡單......。我們需要的也不過一日三餐,一衣遮體......。
喝茶是一種情調,人生在世,也只求一種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也許才是人生的一種大悟......。
篇【2】:人生五杯茶
一位知名企業家,事業有成,光環四射,但在他閃耀的光環下卻是生活質量下降,精神的萎靡,身體的虛弱,為了不至於很快垮下去,他來寺廟問禪。
禪師不說話,微笑著拿出一個精緻的茶杯放在桌上,並取來三個小皮口袋一字排開。第一個口袋裡裝著鵝卵石——飽滿圓潤,禪師讓企業家把石頭放進杯子,企業家依言而行,把石頭放在杯子裡。接著開啟第二個小口袋細膩的小沙子——晶瑩剔透,禪師讓企業家把沙子倒進杯裡,企業家見石頭有縫隙,毫不費力的把沙子倒進了杯子。開啟第三個小袋子,晶亮的山泉水——甘列清涼,禪師示意企業家把水倒進杯子,企業家把水也倒進了杯裡,石頭、沙子、水,滿滿的,平平的。接禪師又拿了一個水杯,裡面倒滿了水,讓企業家把石頭放在杯子裡,企業家放進石子後,水流了一桌子,狼籍一片,看著這個杯子石頭、沙子、水,看著那個杯子水溢滿桌,禪師問企業家這個道理你明白嗎。
企業家當然不明白,但知名企業家、高階知識分子怎麼能說自己不明白呢,企業家眨眨眼睛說,有點明白,但表達起來還有障礙。於是禪師告訴企業家,杯子就是人一天的精力,石頭是大事、沙子是例行的事、水是瑣碎的事,如果你先裝大事,有空間裝例行的事,裝完例行的事,有空間裝瑣碎的事。但如果先裝滿瑣碎的事情,就再沒有空間裝大事了,裝進去這一天就狼籍一片。每天要給自己安排幾件重要的事情,不要給瑣碎的事情專門安排時間。
有人做計劃:幾點起床,幾點刷牙,幾點買報、幾點打個電話,甚至幾點喝水、幾點上廁所都列入計劃……這樣計劃太瑣碎了,不但不能提高效率,還會把一天的日程打亂。每日例“三事”——抓住關鍵、把握核心,其他的事情有空間和縫隙來完成,好比出差裝行李,先裝大件,有的是空間裝零碎的。接著禪師把桌子清理乾淨,重新拿了一個杯子,倒滿了水,讓企業家往杯裡蓄茶,企業家一蓄,水又流了一桌子,企業家一臉茫然。禪師卻說出這樣一番道理:要有新的內容,必須先清空自己。如果杯子滿滿的,不可能再裝進新的東西。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各種各樣的偏見、成見,日積月累,情緒飽和,不可能再融入新東西了。所以每天早晨在陽光中起床的時候要把自己昨天的煩惱、問題都清理掉。讓“杯子”乾乾淨淨、清清爽爽,這一天就能有很多的收穫。學習也是一樣,如果腦子總著過去的偏見、成見,舊的思路思維,就什麼東西也學不到。
企業家點頭,禪師微笑著說,現在給我倒杯茶吧,企業家拿起茶壺,準備倒茶,沒想到禪師把杯子高高舉過頭頂,企業家踮著腳也倒不進去,太高倒不進去,禪師把杯子放低,企業家很容易的倒進了水,禪師一把抓住企業家的手,說杯子要想從壺裡得到水,杯子的位置要比壺低,哪怕你是七寶夜光杯、是九龍杯要想從破瓦壺裡得到水,你的位置要比對方低。假如高高在上,一滴水也得不到。這叫低姿態即是進步。要想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獲得支援。你的狀態要比對方低,如果趾高氣昂,天下第一,就會什麼也學不到。所以做事情,如果別人以為你了不起了,說明你努力了,如果你自己也覺得了不起了,說明你發燒了。禪師說道你現在就存在這個問題,賺了點錢,有了點成就,就洋洋得意,以為天下第一,所以學不到東西,得不到幫助,才會過得這麼慘。聽到這,企業家已經豁然開朗起來。
沒想到,禪師拿了一個杯子拉著企業家走進後花園。後花園是四方小院,對角線一半長著爛草,一半種著整齊的菜。禪師讓企業家澆地,企業家舀了水就澆菜,禪師站在一旁指點,我讓你澆地,為什麼你只澆菜地不澆草地?企業家不暇思索地說,菜地精心種的當然要澆,爛草隨便長的用不著澆。禪師微笑著說,這個規律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要精心。工作能力有高低之分,工作態度卻沒有賢愚之別,凡事只要精心了、盡責了、展示態度了,別人自然會主動幫你,自己不精心讓別人幫,別人也不願幫。企業家澆完後,禪師示意企業家看菜地裡是否有草。企業家注意到菜地裡除了菜還是菜,一根雜草也沒有。禪師說這叫,地上種了菜就不會長草,人心裡有了正事,就不會有雜念和邪念。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花樣翻新,人們在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便利時,貪得無厭、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等雜念、邪念也時刻充斥著我們的心靈,最佳的方法是讓心靈長滿“菜”,用“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佔據心靈,就不會長草;心中有了正事,就不會有雜念、邪念。
篇【3】:茶文化
作者:成嶽
日本人喝茶,極有道行講究的,據說,叫作茶道。雖沒在日本人家做過茶客,似乎也知那茶道,像了我家鄉的仿古祭孔樂舞一樣,蘊涵深邃而有條不紊。
我的喝茶,簡直是吃茶,據說,那挺大的杯子裡,水多高茶多高,不苦不算喝茶。倒是除香茶之外,沒有好壞綠茶之分的。這也像我的抽菸,十塊錢一盒跟八分錢一包都能對付,據說,我這樣的人多是沒個性的,逆來順受,鹹淡都行。這倒也是一種文化,那底蘊,一天半天說不清楚,據說,這就更文化了。
我相信這對文化的界定。幾年前,跟文化局一位朋友侃天,想來唱戲演節目是文化,辦個展覽櫥窗是文化,新年春節串街遊行,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更是文化了,可見文化比比皆是;你這局也夠累的,想必也管不過來。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發茶葉還是賣茶葉呢?文化軟軟地滲透了每個細胞,縱然簡易到沙裡淘金,也淘不盡地球的沙,據說,月亮上還有沙呢。
於是,放棄了對文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而我粗劣的喝法,竟也離不了文化的呼啦圈。我們這裡大多隻喝稱作青茶的綠茶。可能是北方天氣的乾燥,過分炮製的茶,喝了就要上火。沏茶與水質常大有關,北方的水鹼性特強;家家戶戶的鋁炊子,都掛了厚厚的、堅硬的壺鹼於殼內;以至倒水時壺嘴幾乎淤塞了,像那賣香油的端子與漏斗的吝嗇。不消多少時日,就須拿了螺絲刀之類,石匠般地雕鑿;不然燒起水來,既費時又費火,得不到許多開水。
本地人常羨慕南方的水土,據說,那水土極養人,尤其養面板的。南方或者海邊,極好的溫溼度,育出的姑娘小夥,個個江米人兒似的,或洋娃娃,反正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而北方似乎就多些黑老粗壯。南方的水,是酸性的,據說,人家的炊子裡沒有壺鹼,沏茶也特好喝。像那西湖龍井,怕也多少傍水質而出名;那茶樹,我們這裡是栽不活了,大有江南之桔,過江則為枳之嫌。採來那茶葉,用自家的水一衝,怕也成了運河龍井,或微山湖龍井,味道全無。
在北京的短訓班上,有位同學是來自蘇州的老大姐,波瀾壯闊地宣傳自己家鄉,比我聽說的還要好些;也說起用江南的水,衝了江南茶葉的宜人。我等北方佬們,本有不可勝數的土特產,像東北三寶、河北雪梨、陝西木耳、山西老醋,怕算起來還是我山東隊更多;而我們城南,湖裡的四個鼻孔的鯉魚,卻也多一層浮土似的,依舊沒江南那般清秀。結業返回各地,老大姐真的寫信來,還有一張影印的知識小品,是她在報上發的、介紹名茶碧螺春的文章。我是不想寫信去索那茶,因為她不能寄江南的水來,等我泡了運河碧螺春,會以為她言過其實了。倒是後一位湖北大哥,寄來了家鄉的茶葉;卻因在郵局呆得太久了,加上一路折騰,我付了兩毛保管費,取來看時,竟大半的粉身碎骨。而那成色,真如他所說,是在茶場採來的鮮貨,極是珍貴的情義,也跟了那茶香盪漾於肺腑。
在北京我是鬧了茶荒的。十里堡一帶,我沒找見茶葉。北京的節奏,受不了品茶的悠閒;那些鋪子只賣菸酒冷飲,而有別我家鄉所有商店的菸酒糖茶。幾天的白開或酸奶、汽水,便讓我想家了。那時侯,也還沒有我並不愛喝的礦泉水;喜歡全世界的啤酒,卻又不能像茶一樣的常喝。臨行時,母親在我皮箱裡裝了兩件趕製的西裝了,我謝絕了那些零碎,又不是小學生初入夏令營,不走人總備不停當。一直轉悠到前門,才在商業大廈買了一包綠茶,一塊洗衣皁。怕是不到前門也有得賣,只是我不能上車下車地瞎踅摸;因為在京都擠車,實在是一項體育運動,稍微的躊躇,是永遠沒有下一班的。那時侯,十里堡北里的南口還沒有鑫帝,卻也沒注意這商場現有無綠茶。每去北京都揣上吃不了的茶葉,再兜回來了事。
回到小城要安逸得多,幾乎沒有耽擱喝茶的忙碌。無論閒居還是串門,都有小型的茶會。我不是濟寧人,卻生長於此。在這裡,喝茶僅次於吃飯的重要。
舊時的人家,在堂屋正廳設方的八仙桌,兩旁各木椅。考究的人家,會依了北牆安上木的或水泥的棗紅條几,那身價約與當今“畫王”同。客人來了多被讓到上座,若有隨員,多以小板凳伺候。考究的有高杌或椅子,也有時下進口空調的規格;不考究便簡單了,什麼坐具都行,如樹根的小木墩兒之類。喝茶,卻是貫穿始終的。其茶的道行概與全國相似,祕要在於這會談皆由茶上分曉。給客人倒茶分親自動手、子女代勞之別,表重視程度與禮數之等級;用現成的開水,或專意的取火另燒,有相當的奧義。客人須有外交家的慧眼,方能運籌帷幄。倒茶時常蒙“酒要滿,茶要淺”之古訓,意為我只倒一點,希望你喝完尚存喝的必要;若滿得不利端那瓷碗兒,或玻璃杯,便是弄你好看,須小心行是;若溢位杯外,則示你沒有來與不來之必要,咄咄地駭人。主人的壺嘴沖人,則主不吉;有無什麼文化,我說不上,看那茶鏽陰森如莫測黑洞,由視覺及心悟,倒也不那麼吉祥。若主客談得頗攏,定會控幹那喝成“白豪”的茶壺,不撤乏茶,而另新續;若壺底朝天,潑盡壺底乏物,重涮茶具,又抹桌子又磕菸缸,並注之以新茶呈十萬火急狀,便是與你再泡,盤古開天另起頭一樁三百六十回合,是為客茶極尊。當珍之重之,下次再來必如履家門而無邊幅之慮。
奈何歲月滄桑,星轉鬥移。那茶會的末節,應是客人告辭的時候,將那茶根潑地,是否一種祭奠而多謙恭的內涵,不亞於抱拳稟手;而那時的居室,大多泥地或磚地的平房,那茶文化還使得;現今的小茶會,都轉移至豪華富麗的樓廳,窮人地板也是水泥的,不需灑些多餘的茶或水祭什麼神了。
我是不太多串門子聊天樂趣的,即使真有事非去不可,也懼怕踩人家地磚,或鞋不常晒襪又不常洗,而毀了另一種高尚的文化。七八十年代,見面常問“吃飯了嗎?”,現在確實有文化了,進門先問要不要換鞋。主人真心邀了入室,又覺這家裝修得太像會議廳什麼的,頂莊嚴頂神聖,坐在裡面總想著為公家上班,不認真不行什麼的;以至開不得玩笑,侃不得大山,更吹不得牛皮;竟也喝不下那上等的茶,急欲逃之夭夭,找個破沙發橫躺豎臥地看一陣電視。
舊時的茶的文化,已衰落了。在我來說,今天的這茶文化,比前面的文化更有感冒發燒的不適,便時常想起不大喝茶的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