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選課音樂欣賞論文

  你是不是在找關於?下面是!讓小編我來給大家分享這些方法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音樂——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其實,音樂,就是聲音與樂章。

  聲音,很多種,可以是人的聲音,也可以是由一些東西發出來的聲音,但是光有聲音是不行的,要不然你隨便亂吼,隨便亂敲打,也是聲音,但是很難聽,所以還要有樂章。而樂章呢,就是將一些雜亂的聲音重新排序,讓它們組成一串優美的曲子。

  音樂是一種很高尚的藝術,但是它的來源卻普通,它取之於生活。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他們看到了一些動物像同類叫喊之後,便學習了這種動物化的傳達方式,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並且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資訊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就通過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由此可以看到,音樂是從生活中衍生出來的,並且和人們的生活也是密不可分。

  音樂的確是無處不在的。人的一輩子都離不開音樂。事實上,在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中,音樂起著重要的作用。像電臺、電視、電梯、電影、商店、飛機場,只要你不是與世隔絕,就離不開音樂。有時音樂在人們生活中並不直接出現,而是間接地存在。當我們在坐火車的時候,有節奏的壓軌聲響減輕了漫長旅行的枯燥;街上人群的交響噪音可能會令人很心煩,但朋友聚會時的歡聲笑語卻有著令人愉快的旋律;每人都能感到自己身體內的節奏,有一種切分音同外部世界的節奏變化,就好像季節、時間的變化相互配合,實際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同音樂有著某種聯絡。節奏、旋律和諧音,這些音樂的要素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

  生活中處處是音樂,而音樂家,就是將生活中的那種音樂提取後表現出來的那類人。他們的樂絲都是取之生活的,就像水聲音樂,一般像我們這種無心之人,在看到水流的場景,只會沉浸在眼前的風景中。但是像音樂家這種有心人,則會細心去聆聽流水中的節拍,這種大自然純正的音樂,能讓他們沉醉,而且他們能講水聲引用到音樂當中,配合著樂器的演奏,讓人有種迴歸到大自然的感覺。還有像生活中的鳥鳴,在我們看來,那只是鳥類動物之間的相互交流,但是傳到音樂家的耳朵裡,那卻是一種大自然的純然音樂,它不僅能影響鳥的情緒,也能影響人的情緒,音樂家聽著百鳥爭鳴的各種聲音,之後通過改造樂器,以此來模擬鳥的鳴叫,然後在不斷的傾聽鳥們之間的鳴叫,摸索出那美妙聲音的旋律,譜寫成曲,在經過樂器的演奏,表達出人們的不同情緒,惟妙惟肖。

  像小約翰史特勞斯這樣的天才,幾乎所有他的作品都源於生活。例如在當年革命之時,他也是革命的一份子,而他對革命的貢獻則是表現在他為革命所做的曲子,“自由進行曲”,“學生進行曲”,都是源於當時的***生活;而在悠閒時,他常常會除去尋找靈感,當他在看到一群女子在多瑙河上洗衣後突然靈感閃現,並創作出了“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演奏出了她在維也納森林中發生的一切;就算在逃命時,他也不忘創作,在逃離革命時,當馬車經過森林時,一路的鳥鳴引起了他的共鳴,並在他不斷推敲那鳥鳴的旋律後,寫下了“春之聲”這樣流傳久遠的經典作品。

  貝多芬,一個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天才音樂家,雖然他的耳朵有問題,但是完全不影響他的音樂的熱愛,甚至這更讓他對音樂充滿著無限追求。而他所創作的交響曲,也是源於自然的。在他的年代,拿破崙則是當時的英雄,而他,也正是在拿破崙的影響下,寫出了“第三交響曲‘英雄’”;命運對他是公平的,在賜予他天才般的音樂靈感的同時,奪取了他的聽覺,而他也在和命運抗爭著,並且在坎坷的命途中,創作出了“第五交響曲‘命運’”。

  還有像經典音樂劇《貓》,作曲家通過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貓進行了解,分析,之後用音樂來加以詮釋。本來貓這種家有動物,沒什麼稀奇的,但是在音樂家的眼裡,貓的每個動作,每個細節,都代表著一種音樂的表達,作曲家不斷的和貓接觸,和貓一起生活,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段的曲子來表現各種貓各式的動作,習慣。不得不稱讚安德魯·洛伊·韋伯的奇妙想象力,能用如此般惟妙惟肖的音樂將貓展現的活靈活現,而且再加上專人穿上貓服飾的表演,讓我們瞭解深刻的瞭解了生活中常見的貓的一切。

  再來看看那些演奏出美妙音符的樂器,許許多多都是和生活分不開的。像磬,就是古人生活中的一種石制工具演變過來的,還有像中國古時候的許多樂器,也都是通過生活發明出來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所以醞釀出許多的樂器,例如古箏,七絃琴,喇叭,鼓子,笙簫,笛子,鑼管等等,體現出了中國的唯美文化,而且大多出自百姓之手,足見音樂與生活是離不開的。

  當我們有了音樂,那麼音樂史用來幹什麼的呢?我覺得音樂用一句話來說明最合適“用之生活”。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音樂,沒有音樂的生活是枯燥無味的。

  在電影《出水芙蓉》中,如果我們僅看女主角的圓舞曲,雖然華麗,但是終究缺少靈動性,但是加上了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之後,效果完全不同。柴可夫斯基通過自己多出水芙蓉的理解,並且看過了圓舞曲之後,寫下了《花之圓舞曲》,很好的和圓舞曲結合,更體現出了芙蓉的氣質,讓這部電影在放映時,觀眾的心情隨著音樂,跟著舞步,不僅視覺聽覺得到了享受,心靈上也得到了昇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歡快。

  還有像中華民族中苗族的對山歌,和動物之間的發聲求偶有異曲同工之妙。男女之間運用自己想象力,男一句女一句,男一段女一段,如此不斷的接歌,表達出雙方對對方的好感。歌聲動聽悅耳,更是毫無差別的表達出人們最真摯的感情,並且苗族人還將對山歌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並且在其他民族間得到廣泛流傳,他們平時無論在洗衣,打獵,都喜歡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而且強調不一,詞曲各異。

  平時我們都喜歡有事沒事的哼上幾句,這也是一種音樂,當我們難以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時候,我們總是會選擇用音樂來抒發,高興時用歡快的曲調,感傷時用悲哀的旋律。還有像電影電視,也是和音樂分不開的,為了表現出當時的情況,往往在劇情中會插入一些能動人心絃的樂曲,達到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效果。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跟生活是離不開的,生活中無處沒有音樂。也許清風小雨,能讓你雀躍歡快,也許北歸南燕發出的鳥鳴,能讓你舉頭思鄉,也許高山中的流水,能讓你心如止水。而當我們煩躁時,我們可以有節奏的吼叫發洩,當我們開心時,我們可以有規律的吹口哨表達,當我們悲傷時,我們可以有律動的跳舞渲染。

  音樂,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