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論文範文精選

  社會實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各種社會實踐教育的模式展開比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一: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與高校培養目標、理論知識教學、學生素質拓展和學生就業相結合

  人是社會的動物,只有在社會這一母體環境下才能談論人才的培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大學生面臨著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瞭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適應能力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有關資料顯示,有63%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自己,增長才幹”,26%選擇為就業服務。其實增長才乾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可見大學生對自身踏出象牙塔後的狀態越來越關注。從另一方面來看,高等教育是以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為宗旨的專業教育,其學習內容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專業化程度較高,職業定向性較強,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人要在社會行業中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從這個層面上看,大學生的學習活動實質是一種學習—職業的活動。這種鮮明的本質定位,勢必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強化實踐知識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提前社會化,開拓今後就業的前景。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實現系統化、社會化、課程化、理論化和法制化

  1、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系統化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以往組織管理不到位,社會實踐點上和麵上的效果懸殊;由於指導力度、重點不到位,社會實踐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由於評價體系的不健全,社會實踐得不到足夠的認可與重視等等,只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系統化,才能有效地在全域性上統籌社會實踐的活動計劃,在過程中把握社會實踐的執行程序,在效果上提升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淋離盡致地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社會實踐的系統化主要表現在各環節的機制建立與完善上,包括宣傳機制、指導機制、活動機制、組織機制、評估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等。

  2、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社會化

  教育的社會化本身是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社會實踐作為其中一個突破的視窗,更應該樹立社會化意識,多渠道、多途徑地利用和整合社會力量推動工作,與社會發展節拍一致、與發散開放大背景相融合。除了組織教學社會實踐、團學社會實踐、勤工儉學、軍訓實踐等以外,可以嘗試進行學生創業社會實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只有改變原有“鐵飯碗”的觀念,積極投身發散的洪流,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為明天開啟另一扇門。另外開展社會實踐是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的活動,而且活動也需要一定的資金與場地的保障,所以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是目前開展社會實踐工作的一條良好途徑。根據自身特點與專業特點本著就近就便原則,與地方,企事業掛鉤,建立和完善地方、企業、學校互利互惠、優勢互補執行機制,實現產、學、研齊頭並進。

  3、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課程化

  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只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附加課來認識,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有益的補充,這是片面與狹隘的。社會實踐應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即在專業設定、課程安排、實習鍛鍊等環節上有所體現,甚至可以納入選修課教學當中去,保證社會實踐的質量,另可實行學分制、實踐學期制和彈性學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地參加社會實踐。根據年級段的不同在教育計劃與教育內容上有所規劃。據調查,大學生社會實踐表現出高年級參與率低,低年級參與率高,因此,要督促高年級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自己的就業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結合所學專業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從中瞭解所學專業的不足,瞭解社會對所學專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日後的學習。

  4、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化

  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經歷長期的演變、發展而積累的一定的經驗和成果無法得到推廣,同樣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也無法及時加以解決。為此,高校教育研究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研究,使科學方法與創造實踐能力完美結合。一方面從大學生這一群體特有的心理、思維、能力出發,結合素質教育與培養“四有”新人的要求,在理論上建構社會實踐體系,明確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落實社會實踐的實施計劃;另一方面,將社會實踐的成果進行優化整合,與科研課題結合,配以良好的運作條件和專業的指導,最終將優秀成果作為學術科技作品予以申報和管理。

  5、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制化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接觸社會,鍛鍊才幹,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人才培養效果,但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和經濟上的考慮,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響應有很大差異,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如社會單位在接納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學生正當權益的保護、在建立實踐基地問題上單位與學校之間所遇到的利害問題。不少學生在外參加勤工儉學或一些有償性的社會實踐,或者部分學生將找工作與實習結合起來,這些都給某些私營、獨資企業造成可趁之機,他們利用學生的單純與找工作的迫切心理,一批批地使用廉價勞動力,並以種種藉口搪塞學生,使學生受騙,影響其健康的成長,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因此學校要教育學生增強法制觀念,同時,政府必須出臺一系列規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律法規,以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

  1.1“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傳統知識。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指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應圍繞這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大學生通過體驗自己學習和工作上的成功與不足,進行自我反思,不斷地完善自我,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設計開展的“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充分考慮到在校大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關注身邊的事物。廣大同學來自祖國四面八方,各自家鄉的地域差異很大,建築和傳統各有千秋,廣大同學利用寒暑放假回家、走訪親友及社會實踐的機會,關注身邊的歷史建築,關注周圍的傳統生產、生活物品並予以收集。改變了以往相當一部分學生“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心態。廣大學生黨員和學生骨幹也以此項活動為載體,積極爭先,做到表率,充分發揮到頭作用,深入社群、鄉村、工廠,瞭解生產的方法、生活的故事和地區發展歷程。

  1.2“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更加關注身民族的歷史。三尋找藏品徵集活動在全校師生的積極參與下,從2010年到現在共徵集到藏品一千餘件,照片二千餘張。藏品範圍涵蓋廣泛,主要有中國古建築保留下來的磚、瓦、門窗、雕塑,有收藏價值的與建築和人們生活有關的傳統生產生活物品;一輩建築師、設計師的草圖、手跡原稿等,鄉土建築有價值的線索等等。在藏品中有很多都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例如:錦州義縣慶豐門城牆遺址磚,據考證興建於遼代,距今約600多年的歷史;普蘭店出土漢代墓葬用磚,距今約2000年;清末時期藥鋪的舊窗框,見證了歷史的發展,同時更是社會發展印跡的代名詞;出自於朝鮮的青銅鼎,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物,估價大約2萬餘元。

  1.3“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更加關注歷史建築的保護。在“三尋找”社會活動實踐過程中,廣大青年學生通過收集古建築物構件、探訪古建築物歷史和拍攝古建築物照片等方式親身體驗了中國古建築神奇的建造方式和麵臨的困難。校團委通過組織學生撰寫心得體會等方式瞭解到當代大學生保護古建的急迫心情。這也實現了廣大青年學生從單純的在書本上了解古代建築到主動保護古代建築的轉變。

  二、“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的啟示

  2.1充分引導精心設計。歷年來學校對於“三尋找”實踐活動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在組織上週密部署,工作上精心實施,活動中注重宣傳,使“三尋找”真正成為學生第一課堂的延伸,在實踐中發揮育人的功能。為了進一步深化活動成果,還於每年製做“三尋找”活動展板、《建大青年》“三尋找”專刊,並召開“社會實踐活動總結、交流與表彰大會”,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提高學生對文化追溯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從而激發更多學生以積極熱情的態度投身於此項活動中去。

  2.2廣泛宣傳表彰先進。近年來,組織各學院積極籌備“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各級學生組織多次召開“三尋找”社會實踐動員,講解“三尋找”活動方案、成果要求及獎勵機制,充分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參與範圍廣泛。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每次活動結束後都開展“三尋找”活動的表彰大會。表獎在藏品徵集活動中的優秀組織單位和積極參與的同學,近年來共表彰了8個集體,200餘名同學。

  2.3齊抓共管形成合力。通過校團委統一組織,各學院積極申報,集中考評的方式開展“三尋找”活動,且每年都在大學生俱樂部舉辦“尋找歷史、尋找建築、尋找傳統”藏品徵集作品展覽,吸引了全校萬餘人次師生前來參觀,受到了廣泛好評。這些藏品現在大部分存放在“尋找歷史、尋找建築、尋找傳統”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展廳中,另有部分珍貴藏品將收藏到學校建築博物館中。還對“尋找歷史、尋找建築、尋找傳統”藏品徵集活動中表現優秀的組織單位和積極參與的同學進行相應的表彰和獎勵。幾年來,“三尋找”活動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已經呈現出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參展作品水平越來越高、教育意義越來越深的態勢。廣大青年學生已經開始自發瞭解家鄉的風俗和民族的歷史,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結語

  開展的“尋找歷史、尋找建築、尋找傳統”活動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關注民生、瞭解歷史和保護古建的作用,加深了同學們對歷史的認識,瞭解了家鄉的傳統文化和舊時期的民族風情,同時也懂得了保護歷史遺蹟的重要性。“三尋找”社會實踐活動使同學們在尋找珍貴藏品的同時感受歷史、感受傳承、熱愛環保、熱愛生活,相信這項活動也一定會在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