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會實踐論文的範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領人才培養,其關鍵在指引高校社會實踐教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社會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創新

  摘要:

  目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思想認識、專案策劃、組織實施中凸顯許多弊端,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實踐內容、形式和載體;注重專業指導、因地制宜設計實踐專案、合理策劃、注重成效、建立長效機制,把“三下鄉”做成“常下鄉”,才能實現雙贏效應。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

  0引言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下到農村。2004年8月,中央16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檔案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瞭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投入,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生活情況、農村精神風貌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與此同時,農村的青年人流動性增大,常駐青年人突減,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增多,部分農村基本覆蓋資訊化,日常文化生活匱乏等新現象凸顯。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如不對傳統的“三下鄉”形式加以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就無法真正成為服務社會和培養學生的一個有效載體。

  1目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凸顯出的問題

  1997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等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大中學生志願者暑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至今已逾15年。經過15年的探索與發展,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已經成為國家科教文衛等職能部門服務廣大農民、服務基層的重要品牌[2]。目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按專業特長分類,可以分為科技宣教類、文化文藝類、衛生保健類。近年來,還有一類綜合衛生與文化的人文關懷類,比如關愛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就屬於這一類。按實踐內容分類,可以分為宣傳調查型、設計維護型、幫助生產型、表演展出型、支教授課型。按實踐時間分類,最少的有3天,最長的有1個多月。按實踐人數分類,一般至少5人為一隊,人數也可達到50人以上。通過以上的分類,就構成了現在各種形式的暑期實踐活動。儘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也作出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不足,正視存在的問題。

  1.1思想認識不到位

  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專業能力提高,對國情的瞭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的高校還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給予相應的學分,然而這種重視提高不了大學生對其正確認識。暑期“三下鄉”的參與面不廣,個別院系在選拔實踐隊員的時候缺少足夠的思想教育,選拔過程簡單寬鬆,有個別服務意識不強,個人素質不高,覺得社會實踐新鮮好玩。還有的參加動機不純,為了獲得“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榮譽。有的實踐隊大學生,為了完成學校要求的任務,為了“下鄉”而“下鄉”。在集市擺幾張桌子,橫幅一拉,向來往的群眾發宣傳單,對前來諮詢的群眾泛泛而談,擺攤時間1小時左右就打道回府。領略鄉鎮美景美食,購買特產反倒成為實踐隊員們的主要“工作”。這樣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實踐隊,不僅影響到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還會損害到高校的名譽,受到當地政府或單位的排斥。

  1.2專案策劃有誤區

  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等。儘管每個實踐隊在出發前都會制定相應的計劃,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很多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調研,教師對於前期的方案指導不足,學生籌備時也沒有深入瞭解實踐地的實際需要。很多的實踐隊存在一個誤區,想方設法籌備更多的實踐專案,這些專案有些華而不實,沒考慮到是否適合實踐物件,實踐物件是否又需要這些專案,最終造成實踐成效不佳,大學生成就感低下。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許多高校都是派輔導員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造成在實踐過程中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帶隊老師力不從心。個別老師責任心不強,難以給學生很好的指導,影響了實踐效果。特別是有些帶隊老師經驗不足,造成實踐活動不順利。

  1.3實踐經費難籌措

  高校團委每年都有專門的學生社會實踐經費預算,每個高校劃撥的經費相差很大,“三下鄉”社會實踐經費與學術研究、技能提升等經費相比比例還是偏小,申請額外劃撥經費難上加難。有些高校這部分經費十分緊張,具體承擔實踐組織工作的院系部門,在制定實踐隊的活動時間、參與人數、實踐專案時往往受到實踐經費的限制,導致實踐效果打折。

  1.4實踐效果短期化

  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社會實踐基地,每年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中,並沒有連續地選擇社會實踐基地,流動性比較大。部分高校院系領導遵循的是哪裡方便,就去哪裡的原則,沒有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基地,使得社會實踐基地成為空牌,浪費人力、物力。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穩定性與長效性機制,也使得實踐活動無法制定長期目標,浮於形式。

  2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思路

  2.1端正認識,注重專業指導

  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發動者,作為具體承辦實踐活動的院系,必須積極動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讓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明確社會實踐並不是一次單純的體驗生活,一趟旅遊。應該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長,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鍛鍊自己運用知識能力的同時,圍繞實踐主題為當地群眾服務。讓學生在出發前有使命感,參與時有光榮感,歸來時有成就感。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成員名額有限,基本從各級學生會、社團、班委中選出。只有突破身份、專業、年級等因素的限制,組建自願為主,或返鄉大學生群體的實踐隊,才能夠大大地提高實踐主動性。各院系要組織好實踐隊員的培訓工作。圍繞實踐隊的主題和活動專案要求,可以聘請多名專業老師集中指導,也可聘請校外專家指導。規模較小的院系可以形成聯合實踐隊,加強院系之間、高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合作,開展更豐富的實踐活動。要緊緊抓住實踐地政府當年的主要工作,將實踐專案貼近地方發展,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援。拓寬思路,涉及到例如環保、水利、法律、農業、電力等行政部門,可以尋求他們的指導或申請組成聯合實踐隊,通過地方、企業出資協辦的方式籌集實踐經費,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援與贊助,推動社會實踐更好開展。

  2.2因地制宜,服務與實踐並重

  不同實踐隊各有特色,實踐專案與時間也各有不同。實踐隊在設計實踐專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自身特長,結合當地特點開展實踐活動。例如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力系與資訊系聯合實踐隊發揮專業特長,深入鄉鎮村開展義務維修,併為文化氛圍濃厚的尤溪縣管前鎮九曲村獻上文藝晚會;河海大學能源與電氣學院實踐隊深入尤溪縣西城鎮鳳元村、秀村、七尺村、文峰村等地,實地考察了當地的水渠、排洪溝、河堤等農田水利設施,開展了測量河道落差,河道防洪排洪功能檢驗等活動;福州大學實踐隊深入鄉村,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實踐活動;福建省中醫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來到尤溪縣八字橋鄉,調研全縣重點中藥實驗基地發展狀況。這些實踐隊開展的實踐專案因地制宜,需求與供給相適應,使實踐活動具有很好的成效,得到當地政府積極的支援。

  2.3合理籌劃,花“小錢”做“大事”

  實踐時間的制定,依賴高校劃撥的實踐經費,當地政府或單位對實踐隊的支援情況而定,時間過短,學生實踐效果不佳,對當地的服務不夠。進行合理的經費、時間預算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最短保證在一週左右為宜。實踐隊住宿一般是安排在學校宿舍或者政府宿舍,噹噹地無法承擔時,就要居住賓館,這對許多實踐隊來說,是費用最高的一項。社會實踐最大的花費無非是在住宿費與日常飲食上,經費不多的實踐隊,要儘可能與當地溝通,得到支援。也可以採取自己買菜煮飯的方式,這種自食其力的方式不僅增進了大學生們之間的交流,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4精選實踐基地,制定長效機制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大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接地氣、察民情。高校在選定社會實踐基地時,要根據學校專業特色以及能夠開展的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合理性分析,簽訂責任書。實行雙贏原則、就近原則,把社會實踐與思想教育結合,與專業學習結合,精心組織。實踐基地要能承擔大學生相關專業社會實踐的需求,融合教學、科研、生產、育人為一體。在向實踐基地提供物質支援的同時,積極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化,讓大學生受到更好的鍛鍊,地方與單位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強校地聯絡,制定長效性的保障機制讓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目標。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應是臨時性的實踐活動,要保證活動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將“三下鄉”變為“常下鄉”。

  2.5設計實踐成效考核制度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隊成員的表現情況,要納入日常的教學安排並給與相應成績,納入評先評優的考核指標,作為入黨的考核依據。實踐隊指導教師的指導成效,也將作為職務稱晉升、年終考核的重要條件;同時加強對學院的考核力度,把社會實踐開展情況作為學院學生工作考評的重要指標,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紮實有效地開展[3]。將“訂單”式的社會實踐引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去,形成高校出學生,基層單位出崗位的模式,服務基層,服務三農。提前給與大學生進入社會實踐的機會,瞭解單位或企業執行模式,拓展大學生就業創業道路。

  3結束語

  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了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了大學生更強的實踐能力,為大學生今後走入社會做好了鋪墊。作為實踐教育的組織者,我們要緊密跟隨當今社會發展形勢,結合高校自身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使實踐活動具有長效性與穩定性,發揮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最大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倩.淺談高職高專教師隊伍的建設[J].科教文匯,200709:20-21.

  [2]王銳琴,劉芳芳,蘇建國.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再思考[J].中國產業,20112:65-66.

  [3]趙海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0949:190-191.

  有關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二:高校社會實踐的意義

  一、高校以社會實踐為載體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一有利於知行合一價值

  認同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個體做到知與行的統一,即個體既能夠做到將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觀念,又能夠做到外化為自身的行為。中國古代有“知行合一”的傳統,王陽明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朱熹認為“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然而正如《尚書•商書•說命中》所說:“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在當下社會,我們經常會看到實踐行為與教育中所樹立的正確觀念相脫節的現象,生活中,所行非所知的現象會經常發生。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常常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少數富於吸引力的教育活動,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一些教育活動往往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部分學生出現邊緣化的傾向。而社會實踐活動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從多層次、多角度受到全面的教育。因此,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將實踐活動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來擴大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受益面,讓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學懂理論,同時還能使教育內容外化為個體的自覺行動,實現在實踐中檢驗認知、加深理解、糾正偏差、鞏固認同。

  二有利於情感昇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等內容,通過自覺踐行並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為人處事準則,這一價值便實現了由“潛”到“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所蘊含的價值便也得以實現,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實現了情感的昇華。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會基層,通過身體力行,依靠所見所聞,瞭解國情、市情、民情,充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更深入地理解、領會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實踐活動中把實踐經歷轉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腳踏實地、虛懷若谷,加強修養、陶冶情操,磨鍊意志、砥礪品格。在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同時,進一步堅定自身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聖職責。

  二、現狀與存在問題

  儘管目前高校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途徑與方法是社會實踐,但從目前實施的現狀來看,工作重點主要著眼於加強暑期“三下鄉”的宣傳,實踐中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

  一實踐內容的豐富性和實踐手段的單一性存在矛盾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含的教育內容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還包含社會主義榮辱是非觀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等內容的培養。但目前高校社會實踐中所採取的實踐手段和實踐方式卻十分單一,有的甚至流於形式,這與豐富的實踐教育內容和迫切的現實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和對比,因而難以滿足教育設計的初衷和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教育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矛盾

  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存在蜻蜓點水、敷衍了事的現象,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相悖,這種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反應出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之間存在的差距。高校對大學生道德和價值觀的教育表現出單純化、理想化和正面化的特點,而現實中,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其價值觀則呈現出多元化、真善美、假惡醜並存的局面。高校學生有時思考問題片面、膚淺,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亂墜、脫離實際甚至荒唐可笑、極其錯誤的事物所迷惑。而目前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卻常常對這一矛盾採取迴避的態度,教育活動中只談正面,迴避矛盾,對存在的問題疏於指導,這一教育的結果不僅無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反而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更大的困惑,甚至產生反感的情緒。

  三教育方式上存在以說教為主而實踐不足的矛盾

  要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到每一個大學生的心中,單靠口頭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結合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與接受。而目前的現狀是,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仍處於重動員、輕落實,重號召、輕行動的階段,對於實踐教育活動的安排和預期設計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種做法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在一種被動的、服從的環境下機械地接受思想教育,其結果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厭倦,更難以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社會實踐原則與設計思路

  高校以社會實踐為載體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站在理論的高度首先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統籌考慮安排各項工作,在社會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細節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形成合力,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一找準社會價值與個體目標的交叉點

  高校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李建軍高校以社會實踐為載體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教育研究培育的同時,不可忽視對學生自我發展需求和個人職業理想的關注,重視對學生個人自身價值的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在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只有努力探尋社會價值與個體目標的最大交叉點,並將個體目標融入到社會價值中,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與價值,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走向現實,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信仰,併成為青年學生自覺踐行的行動準則,從而實現教育的預期目標。反之,如果高校在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時,只關注社會的需求和目標,通過一味的灌輸和強制性的授予來要求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黨和國家的發展需要相一致,無視甚至扼殺青年學生的自身價值和個體的自我發展需求,其結果必然會出現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逆反心理而適得其反。

  二尋求社會需求與專業學習的切入點

  在新的形勢下,應該積極探尋和發現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與融入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服務地方發展需求相結合,搭建一體化的學習平臺。同時,重視教學團隊和師資力量的建設,建設一支業務能力強、年齡結構合理、善研究樂奉獻的專業化實踐教學團隊,並且有一個能夠充分施展與發揮教師才能的平臺,教師通過擔任指導教師和帶隊教師,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保障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而紮實地開展,使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從書本走向實際、走向生活、走向社會。

  三探求基礎要求與先進追求的關聯點

  在社會實踐目標的規劃與設計上,首先應該關注基礎性的要求,即大部分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和實踐都能夠達到和實現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對有額外需求的學生設定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基礎要求與先進追求在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基礎性要求是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的基礎和保證,而先進性追求則會起到引領和帶動的作用。因此,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既要關注基礎性要求,也要關注先進性追求,實踐中努力探求基礎要求與先進追求的關聯點。

  四把握實踐內容與時代主題的契合點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應做到緊扣時代發展的旋律和社會前進的方向,關注國家大事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如圍繞社會中湧現出的“最美”先進典型,開展弘揚核心價值觀、傳遞美德正能量的活動;圍繞霧霾與空氣汙染問題,開展保護大自然、低碳生活從我做起主題活動;圍繞建國以來,新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展我的中國夢等主題活動。在新的形勢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工作要更科學、更準確的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通過打造平臺,營造環境,創造條件,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融合,實現理論認知與實踐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