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朝陽的名勝古蹟推薦

  朝陽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並且十分重要,自古以來為塞外戰略要地。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遼寧朝陽的一些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凌源地母寺

  地母寺景區位於凌源城西北近郊,位於遼、冀、蒙三省三縣交匯處,是一步跨三省、一腳踩兩縣的要塞區域。地母寺、王蘭溝山林場和東北小雜糧市場、新農村建設為其主要景區範圍。景區北接內蒙草原,西鄰河北的遼河源景區,東望市區,南連四承高速公路,並與凌源萬祥寺、熱水湯、牛河梁、金花山等景區形成區域旅遊景區體系。

  地母寺景區屬遼西西北平行嶺谷褶皺區酒簍山向南延伸的中低山丘陵體系,大地構造屬東北褶皺帚狀山體,地質構造為侏羅系砂岩,帶狀山地地貌,前為河流低緩,中後山高峻險絕,山尾低垂,山勢逶迤,形若巨龍縱騰,山谷有小股山泉。作為國有地方森林公園的王蘭溝山,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年均降水量為50mm,酷暑期與市中心區溫差很大,風向以東風、南風、北風為主導,大氣環境質量Ⅰ級,負氧離子含量很高,是“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王蘭溝山全境基本具備生物多樣性,原有植物幾十餘種、鳥獸蟲魚百餘種,構成以王蘭溝山、寺院、松濤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風光。景區森林覆蓋率很高,有針闊葉混交林,杏樹林,槐樹林等,形成獨特幽美的松林奇觀。

  :金花山及匯善寺

  出凌源城東15公里,沿306國道向東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蔥蘢、風景優美的金花山風景區。

  金花山,古稱金黃山,由十座山峰繞一主峰組成,婉若眾星捧月,是凌源烏蘭白至喀左縣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聳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臥龍盤。主峰側有一石洞,兩百年前就有觀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側有一寺。清聖祖敕賜“匯善寺”。

  因為這金黃色的山峰出奇,山上的洞也很怪,洞下的寺廟又受了皇封,而且這泉水還能治病,因此,這地方被遼西一帶傳為聖地。如今,乘改革開放的東風,金花山景區進行了大規模規劃、修繕。現在,不僅滿山遍野加大綠化力度,而且還在山頭上修了幾處供人休息的八角亭和條條甬路。“匯善寺”也恢復了固定廟會大典。即使在平時,每天也都有眾多躲避城市煙塵和世間喧囂的遊人前來調節洗滌疲憊的身心。

  金花山雖離城近在咫尺,卻不被城市所汙染。圍繞它的是青松翠柏、鳥語花香,喚醒它的是日精月華、暮鼓晨鐘,而尤其使人津津樂道的是古寺那股永恆升騰的氣韻,更有那股享受不盡的清靜和自然流淌的神泉呀

  :惠寧寺

  惠寧寺位於遼寧省北票市 下府蒙古族自治鄉政府東側。清初,土默特右翼署建於此,故名下府。清末蒙古族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尹湛納希就出生在下府林的東鄰——忠信府***後名中心府,白石水庫移民後,其與上府村、下府村及凌北村合併,稱為三府村***。惠寧寺北據官山,南映大淩河,左臨牤牛河,右環涼水河,環境優美,實為佳境勝地。

  該寺南北長192米,東西寬63米,佔地12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16座,共170餘間。採用傳統的古代建築形式,自南而北有山門、天王殿、大殿、藏經閣、七間殿,兩側分佈著配殿、鐘鼓樓等。寺內松柏參天,大者數圍冠如傘蓋。壯麗的殿宇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景緻十分幽雅。

  :朝陽雙塔

  朝陽雙塔分別位於朝陽老城區雙塔街的南北兩端,相距300米.北塔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佛塔,從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東晉時期,朝陽是十六國當中的前燕、後燕、北燕三國的都城,名曰龍城。北魏滅掉北燕後,燕王馮弘的孫女入侍北魏皇宮,後被尊為皇后、皇太后。馮太后於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0年***在龍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圖***也就是佛塔***。

  這座佛塔的舊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鳳紋方形大礎石就是它的遺蹟.隋代奉文帝之命營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馮太后的思燕佛圖和隋代重修的塔均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礎上建起一座磚塔,經過後世的幾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層密簷空心磚塔,塔體呈正方形,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門,可以進入塔內。各層密簷的束腰白灰壁上,繪有色彩鮮豔的花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遼代對此塔進行維修時,在基座和塔身外面又包了一層外殼,並重修了兩層塔簷和塔剎。

  :利州佛塔

  利州佛塔,又名精嚴禪寺塔,矗立在喀左縣蒙古族高中古塔分校內。此塔建於遼代鹹雍五年***1069年***,塔高34.1米,為八角密簷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品,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信步來到塔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枝繁葉茂、濃廕庇日的兩株古槐。過古槐、仰望古塔,總會看到成群的紫燕圍著古塔上下翻飛,燕鳴呢喃,那明亮的歡鳴之聲,猶如佛經傳頌之音,又似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之聲,令人陶醉其中。每當臨近考學之際,祭塔之人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虔誠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