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名勝古蹟推薦

  廣東的六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州、佛山、潮州、梅州、雷州,各有各個的精彩之處,文物古蹟不勝列舉。現在,隨小編來看看廣東的一些名勝古蹟吧!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

  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巨集大,氣魄雄偉,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

  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裡被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烈士墓園內除了72烈士之墓外,還有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的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家和飛行家馮如之墓、陸軍鄧仲元之墓、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之墓、被孫中山稱“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範鴻泰之墓。

  :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故居在梅縣雁洋鎮雁上村。建於清代,故居是泥磚砌築的農舍,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整座圍屋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少年時的臥房。院內整潔清靜,遠處青山含黛,四野田園青翠,環境優美。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此,並度過童年。

  :陳家祠

  陳家祠堂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築。陳家祠堂的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佈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後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閘坡海陵島

  海陵島位於陽江市的西南部,陸地面積107.8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41.7公里,四面環海,峰巒疊翠,水碧沙淨,象一枚嵌入碧海的綠寶石戒指,是國家4-風景旅遊度假區,享有“南方北戴河”和“東方夏威夷”之美稱,可供開發的海水浴場十多處。陸路距陽江市區28公里,是粵西、粵東、粵中的海上交通運輸中轉站。

  :廣州塔

  廣州塔又稱廣州新電視塔,暱稱小蠻腰,位於中國廣州市海珠區***藝洲島***赤崗塔附近,地面,標高600米,距離珠江南岸125米,與海心沙島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與海心沙島和廣州市21世紀CBD區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國第一高塔,世界第三高塔。2010年9月28日,廣州市城投集團舉行新聞釋出會,正式公佈廣州新電視塔的名字為廣州塔,整體高600米,為廣州最高建築物,國內第一高塔,而“小蠻腰”的最細處在66層。2011年正式獲評“羊城新八景”之首“塔耀新城”,成為“遊廣州,必遊廣州塔”的廣州景點,於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廣州塔***CantonTower***,建於廣州市海珠區閱江西路,距離珠江南岸125米,與海心沙島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一座以觀光旅遊為主,具有文化娛樂和城市視窗功能的大型城市基礎設施,為2010年在廣州召開的-亞洲運動會提供轉播服務。該塔隸屬廣州城投集團由廣州建築和上海建工集團負責施工,已於2009年9月竣工。廣州塔塔身主體450米***塔頂觀光平臺最高處454米***,天線桅杆150米,總高度600米,取代加拿大的CN電視塔成為當時世界第三高電視塔,現僅次世界第一高自立式電視塔——日本東京天空樹塔的自立式電視塔***高度634米,2008年7月14日動工,2012年2月29日竣工***,為世界第二高自立式電視塔,也成為廣州的新地標。廣州塔已於2010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10月1日起正式公開售票接待遊客。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我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蹟。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南海神廟佔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廟宇巨集偉深廣,在“海不揚波”石牌坊內,廟橫闊22丈,縱深32丈,立體建築五進,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後殿。儀門兩側有復廊,大殿前有東西兩廊,均為清代以來重建的。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故神廟又有“南方碑林”之稱。

  南海神廟內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還有銅鼓、南海神玉璽、鐵鐘等。此外,波羅樹、紅豆樹、木棉樹等古樹名木參天,也為神廟添色不少。

  浴日亭是自古以來旅遊者觀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千百年來,雖海岸線逐漸地南移,浴日亭四周也變成了一片灘岸,但登亭遠眺,仍可一覽山海勝景。現在的浴日亭為1953年重建。亭呈八角形,兩級飛簷,翼然如雄鷹展翅。亭內有詩人蘇軾《浴日亭》詩碑和明代廣東名學者陳白沙步東坡原韻題詩的石刻,全碑以茅龍筆草書,極盡豪雄瀟灑而自然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