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異同_孔子的仁愛思想

  儒家思想的根本“仁愛”思想,共同表現形式“禮樂制度”。這方面孔子孟子與荀子是一樣的,那他們思想上有什麼不同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異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與荀子思想的異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現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說",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說",前者從性善論出發,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學說,如存心養性,反身而成,養浩然之氣.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廣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陰陽等學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自然觀"天行有常,部位堯存,不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點,,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樣強調統治者要啟發民眾的道德自覺,強調的是要以社會行為規範-禮約束民眾,並且他並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罰.孟子的性善是為修己提供人性根據,而性惡說則為修己時要約之以禮"提供人性根據.

  荀子將人的生理本能稱為"性",將人為的稱為"偽".孟子將人天生具備的向善要求和可以為善的能力稱為"性"[孟子強調內在修養的重要性,而荀子強調外在環境的重要性.並且有些學說認為孟子是"傳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傳經之儒"的代表,但這種區別不是絕對的.

  孟子強調"天命",主張"天人合一";荀子強調天道自然,主張"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惡",在最終目的上是殊途同歸的,都是為了引導人們在道德上加強修養,成為君子乃至"聖人".荀子的思想更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其弟子韓非和李斯都從於法家,這與荀子的思想部分並不反對刑罰是有一定影響的.

  孔子與孟子思想的不同

  首先是兩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裡貧窮,他的滿腹才華,基本都是靠自學。他向長者請教學問的時候,都是彬彬有禮,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學生,總是不厭其煩。甚至連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願拜他為師。而孟子則不同,孟子的性格較剛烈,憤世嫉俗。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時期還是春秋時期,周朝的禮樂尚未完全崩壞,而到了孟子的戰國時期,各路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禮樂全部拋到了腦後。孟子自視為救國救民的濟世能人,他看到諸侯交戰,百姓餓殍遍野,其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話。

  其次,兩人對“仁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義”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礎上,他提出的“仁”,還只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義更加形象化了,對“仁”也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

  第三,從施政角度來說,孔子比較偏向於“復古”。他提倡恢復周朝時期的禮樂,他對禮樂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法。而孟子則比較激進,在他看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對施行暴政的君王總是一語中的,表現了他朗朗正氣。

  孔子的仁愛思想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將仁的原義結合當時的社會的秩序風氣,通過不懈的努力,把“仁”發展成一種思想學說,成為自己成就的代名詞,對我國社會發展及後世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愛人”。他要求大家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孔子思想表現的一種大愛。孔子把“愛人”做為社會的準則和人們約束自己的規範,在這個統籌範圍內,建立了以“仁愛”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符合春秋時期的人民發展,也符合春秋時期的社會秩序發展,十分貼合實際。

  孔子的仁還注重道德的修養。仁愛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道德是存在內心的素質,仁愛的要求可以更好的發揮一個人的品德行為。為仁由己,既自我約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養君子的德行。古代,作為一名君子,必須德行兼備。溫文爾雅,謙謙君子,有學識內涵,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