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之好的典故_秦晉之好的故事

  秦晉之好,釋義: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秦晉之好的典故,希望能幫到大家!

  秦晉之好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和秦國是相鄰的大國,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稱“穆姬”,以加強同秦國的關係。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長期在外,於是請秦穆公派兵護送自己回國,承諾割讓河外五城給秦國作為報酬。誰料,夷吾***晉惠公***即位後,食言了。

  晉惠公言而無信,引起秦穆公的不滿。但公元前641年,晉國發生饑荒,秦穆公還是送去了大批糧食,結果幫助晉國渡過了難關。第二年冬天,秦國遇到了同樣的饑荒,晉惠公卻一點糧食也沒有支援。秦穆公氣憤極了,便親自率軍討伐晉國,活捉了晉惠公。

  穆姬得到訊息後,身穿喪服,帶著四個兒女登上一座堆滿乾柴的樓臺,並派人對秦穆公說:“上天降災,使秦、晉兩君兵戎相見。現在晉君被您俘虜,他什麼時候來到京城,我就什麼時候死去,請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聽著了慌,決定寬恕晉惠公,把他安置在靈臺,待以上賓之禮,兩國國君還締結了盟約。

  之後,秦、晉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晉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國去當人質,秦穆公將宗女懷嬴嫁給子圉。但子圉擔心當不上晉國的國君,就於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稱晉懷公,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不安。這時,晉公子重耳來到了秦國。穆公決定幫助他回國奪取政權。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和國內群臣的擁戴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殺死惡劣的懷公,即位為君,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才華出眾,忠厚謙遜,深得秦穆公的歡心。從此,秦晉兩國在整整六年的時間裡一直友好相處,沒有發生過嚴重的衝突。“秦晉之好”由此而來。

  秦晉之好成語出處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樑國和翟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係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藉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晉之好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泛指兩家聯姻

  秦晉之好成語示例

  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奇怪的是,如此感情豐富的野牛,卻硬是不肯同家牛通秦晉之好。

  團市委提倡婚事儉辦,並組織了集體婚禮,使20對青年結為秦晉之好。

  夕陽西下,小夥子悄悄來到心愛的姑娘的家附近,吹起葫蘆簫,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1.秦晉之好的典故解釋

2.鍥而不捨的歷史典故

3.秦晉之好的成語故事

4.鑽木取火的典故

5.巧取豪奪有什麼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