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物生平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今河北邯鄲***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世系

  《元和姓纂》載“晉有荀林父生庚裔荀況”,而關於春秋時期荀氏的記載見於***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左傳》僖公九年《傳》正有“荀息”亦稱“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為荀息,被封荀國故地以地為姓。

  荀氏的傳承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為晉國中行將,故後裔別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吳,吳生荀寅。荀寅在與趙鞅的鬥爭失敗後,中行氏族人為了避禍,又紛紛改回荀氏,這就是趙國荀氏的由來。

  遊學

  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歲***有學者認為傳抄時誤將十五改為五十***。始來遊學於齊國,到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入秦

  他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樑啟雄***梁啟超胞弟***。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帝術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荀子勸學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箇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並且清楚地點明瞭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又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後,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這裡,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於眾人,就在於他善於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裡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卻並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荀子名言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2、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6、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7、公生明,偏生暗。

  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9、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10、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12、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13、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9、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20、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