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的人物生平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幹、號萃亭、漢族,生於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1818年8月17日,馮子材出生於廣東欽州城外沙尾村。年幼父母雙亡,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馮子材在靈山縣境內被天地會劉八部劫持,與反清隊伍結下冤仇。同年投奔團總黃汝諧,充當勇目,協助圍剿當地農民起義軍。

  1851年***咸豐元年***,參加鎮壓粵桂邊界的農民起義軍,官至千總。後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太平軍起義。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軍起義失敗後,清廷大封“功臣”,馮子材也被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

  1865年***同治四年***,奉命前往廣東羅定、信宜剿滅當地反清隊伍。兩個月後,赴任廣西提督。18年後,告病還鄉,暫時結束了多年的提督生涯。

  1883年***光緒九年***,十二月, 法國挑起中法戰爭。因為官場腐敗而稱病告退的馮子材構築工事,再次出山,抗擊法軍。馮子材應兩廣總督張樹聲之邀督辦廣東高、雷、欽、廉四府團練,參加抗法戰爭

  1885年***光緒十一年***,以68歲之軀,精心策劃,親身指揮,創造了震驚時世的鎮南關——諒山大捷。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又率軍北援,立下赫赫戰功。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中英片馬爭界交涉產生糾紛,馮子材奉命任雲南提督。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調他入京統帶京營。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年已86歲的馮子材會辦廣西軍務兼顧廣東欽廉防務。夏間行軍,途中中暑,牽引舊傷,在南寧行轅辭世。

  馮子材和劉永福

  劉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軍領袖,抗法和保護臺灣的英雄;馮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將,抗法英雄,著名的鎮南關大捷的締造者。但是這個故事的開始是匪與官的故事。

  劉永福起初是一位起義者***1857至1865年間***,算是太平天國起義地方武裝的一支,是“匪”,後來被官府剿得在國內呆不下去,於是遠走他鄉,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後***,幹起了“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買賣。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當法國侵略者入侵越南,以及藉此入侵中國之際,率軍起而抗之***1873-1883年間***。

  馮子材起初也是一位起義者,參加過廣東天地會起義,但很快投身清廷,從小卒子慢慢成長為帶兵打仗的大將,是“官”,為政府方面抵擋法軍入侵的。當是時也,馮子材意識到,僅有官軍的力量,是無法與裝備、訓練先進的法國侵略者抗衡的,需要敵後的“兄弟們”協助,方能戰而勝之。於是,馮子材主動聯絡劉永福,兩人終於攜起手來。後來,正面有馮子材官軍的抵抗,後有劉永福黑旗軍的騷擾,終取得抗法的鎮南關大捷***1885年初***。

  官方史料中沒有明確描述劉、馮交往的經過,1995年出版的由馮子材曾孫、劉永福外曾孫馮繡娟撰寫的《馮子材的故事》一書,首次出現了劉、馮各為其主一度交戰的記載。馮子材故居中的事蹟介紹應該是依據該書的。

  劉永福晚年想回國定居,關於在何處落籍,開始劉永福想在原配夫人家鄉賓陽安家,遭到賓陽人抵制,劉永福當時很失落。馮子材聽說後,給劉寫信,說:“人云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馮歡迎劉永福回欽州落籍。

  但劉永福對馮子材還存有疑心,因為自己曾與馮對敵過,官匪不兩立,所以劉永福決定回到出生地防城的那良去興建房屋。馮子材又親自跑到那良對劉子材說:“你在越南兩斬法酋,法人對你恨之入骨,那良地處中越邊境,法軍在山上已經築好炮臺,你竟然在法軍眼皮下建大屋豈不如虎口旁邊建豬欄?如果法軍知道了,隨時有招禍之地,絕無安全可言,請你三思,跟我回欽州定居方為上策。”並對劉永福說:“你我同居欽州,你鎮南,我守北,萬無一失。”劉永福為馮子材情所動,決定在欽州籌建“三宣堂”。1897年“三宣堂”落成,1898年秋劉永福二女和馮子材第十一子完婚,劉馮結成親家。這個故事由馮、劉共同的後人講述,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匪與官終成為生死之交,胸襟坦蕩,英雄相惜,共同在那個末世創造了我們這個民族不多的輝煌,實為國家和民族之大幸。

  田漢1962年在欽州瞻仰馮子材墓後,寫了一首詩:“泥橋嶺畔古城東,且駐徵車吊萃翁。鬆嘯如聞嘶戰馬,花香端合獻英雄。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關南有大功。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近代史上這兩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南國共同締造的輝煌永遠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