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地理日本教案

  日本國的兩個別稱:“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教學目標:

  ***一***瞭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瞭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徵。

  ***三***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四***根據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五***、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絡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六***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絡密切。

  新課導人:

  “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96活動題,學生通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通過比較,瞭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可由學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臺指示掛圖找地名,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驟:

  1.在七年級上冊的“六大板塊示意圖”上找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找出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位置。補充日本國的兩個別稱:“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最後在圖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

  “溫溼的氣候”部分可用緯度相近的東京和北京的氣溫、降水資料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東京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量較豐沛且季節分配較均勻。因此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教法上,可向學生出示統計資料並讓學生計算氣溫年較差,計算兩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設計的東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並輔之以學生讀圖——計算——得出結論。最後補充說明:在此氣候條件下,漫山遍野的櫻花是日本的國花。

  “東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參照我國隋唐時歷史,如鑑真東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國文化影響大。

  “發達的經濟”部分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可按以下步驟講述:

  1.講述日本經濟概況。強調其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強調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濟為什麼能迅速恢復,如此發達?附日本主要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比例和世界排名:

  2.承轉:日本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更重要的是國內鐵礦、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非常貧乏,工業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進一步說明日本發展工業和經濟的不利因素,加強學生的疑惑感,激發求知慾。附日本主要工業原料進口量佔原料需求總量的所佔百分比:

  3.由學生探討日本經濟發達的有利條件,採取小組討論、綜合得出:

  ①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②科技發達;

  ③勞動力素質高;④管理效率高。強調自然地理因素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接著指導學生讀圖 3-6,點明日本“進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經濟型別及貿易物件。

  4.講述日本的工業時可先由學生列舉所見到的日本生產的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等產品或品牌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講述日本的農業時可以聯絡日本的地形特點進行。

  5.日本的漁業和交通運輸業作為學生一般瞭解的知識,可通過閱讀教材提供的補充材料獲得。

  6.本部分內容的編排體例採用“總一分”式,講解時注意知識的排列特點和內在邏輯性,將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

  “主要城市”部分較詳細敘述了日本首都東京的城市職能和規模。講述時可結合日本的港口進行介紹。

  3.課後活動:

  ①收集日本城市風光照片、明信片,舉行班級或年級展覽。學生可從畫報、圖冊、郵票、網際網路等多渠道收集,而後整理展出。

  ②觀看日本國家地理概況錄影。

        以上就是小編帶來的全部內容,希望你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