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澳大利亞教案

  澳大利亞其領土面積7686850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湘教版七年級下冊

課題

第三章《走進國家》 第七節 澳大利亞

依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設計要體現探究學習的理念,鼓勵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學習情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地圖找規律,探究問題引資料,並能夠運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營建一個開放民主的課堂,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綜合分析獲取新知,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澳大利亞”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之後的又一個區域地理的學習內容。教材沒有直接介紹澳大利亞地理特徵,而是選取了三個非常形象的標題,即①世界活化石博物館,②“騎在羊背上”的國家,③“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來突出澳大利亞國家特有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澳大利亞的地理特徵都隱含在三個形象的標題中,因而吸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同時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空間。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為世界分割槽地理,教材對澳大利亞的編排在兩個方面仍延續了前面介紹幾個國家的編寫體例:首先,在對國家的介紹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這個國家特有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其次,充分注意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密切結合,把人與環境的關係作為貫穿這一節的主線,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間相互關係的能力創造條件。

1.運用地圖說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範圍和首都。

2.運用氣候型別分佈圖,能總結出澳大利亞地形的主要特點、主要地形區和河流、氣候特徵及其分佈特點。

3.瞭解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並運用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生物的獨特性及其成因。

4.運用地形圖說出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別稱的由來。

5.瞭解澳大利亞的經濟特點,主要出口的農礦產品。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6.運用地圖,說出澳大利亞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成因。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佈特點,並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並簡單分析說明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通過自主探究性的學習過程,運用已獲得的地理知識和方法,對地理資訊、圖示、地圖進行分析、推理、總結、作出判斷,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來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係,懂得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七年級學生通過已有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讀圖、用圖能力,能夠在圖上找出重要的地理事物,並能根據地圖和資料初步總結地理事物的分佈規律。通過對前面幾個國家的學習,也初步掌握了國家和地區的學習方法。但是,由於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概括歸納以及綜合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強,看問題的層次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故教學中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適度的啟發性問題,讓新知識構建於已有知識之上,完成學習任務。

在課前充分蒐集有關“澳大利亞”的資料,採用資訊科技,將蒐集到的重要資訊製作成課件。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例如,文字、影象、動畫、視訊等素材資源;設定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探究性問題;力爭能夠鍛鍊學生的資訊獲取、情境探究、協作交流、自我評測的綜合地理學習能力。

學生分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通過讀圖、繪圖、析圖,進行自主學習、分析、探究、解答等構建自己的新的國家地理特徵的總體印象與知識框架。

據學情狀況我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為: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知識呈現方式,創設教學情景和問題情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本課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是在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目標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從而把學生引入與課題有關的探討情景,即“不協調——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本課通過課件展示圖片與視訊資料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澳大利亞特有的生物,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通過學生討論分析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的原因。通過師生探討,認識澳大利亞的地形特點,進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析農牧業生產與地形的關係,農牧業生產與氣候的關係。通過學生討論探究礦產資源的分佈情況,理解“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並強調雖然澳大利亞的農牧業與工礦業都很發達,然而服務業發展迅速並已大大超過了農牧業與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通過學生分析,師生共同總結人口與城市的分佈特點,並通過課件展示城市景觀照片豐富教材,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湘教版澳大利亞教學反思

  我在對澳大利亞的教學處理上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方法:首先是關於澳大利亞特有的自然環境特徵及經濟發展特點;其次,結合澳大利亞的養羊業,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聯絡,把人與環境的關係作為貫穿這一節的主線,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間相互關係的能力創造條件,回想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有:

  1、新課匯入的效果明顯。

  以澳大利亞特有動物和景觀圖片視訊播放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猜測這些動物的名稱和國家,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再假設去澳大利亞的冬令營活動,設問:“如果我們現在***10月***去澳大利亞旅遊,需準備什麼季節的衣服?”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匯入新課,形象生動,和學生生活相結合,在教學一開始就“點選”到學生的興奮點,匯入效果好。

  2、教學過程中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激發學生思考。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特別是分析養羊業發達的原因。因此,先提出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的世界地位,再利用澳大利亞的氣候分佈圖,地形圖等圖表,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出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的原因。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此外,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領悟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也是影響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主要因素。最後教師將學生的回答內容加以小結。這種將難點層層分解,引導學生思考、歸納的方法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學生參與、分析地理資訊和解決問題的方向上,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3、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關係理念,利用澳大利亞有許多特有的動物,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和動物和諧相處,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理念。

  4、課件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初中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課件中我運用了大量圖片和相關視訊,可愛的動物,美麗的城市、逼真的卡通、直觀的地圖,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非常好。

  當然,課後仍然感到有許多不足之處:

  1、師生互動仍不夠充分,問題的設計不夠老練,學生的興趣沒被充分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面不廣。

  2、教學過程流暢,人地關係這一主線貫穿整節課,但在拓展學生視野方面做得不夠。

  3、課後結尾時,讓學生來小結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平淡。問題僅限於歸納,沒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可以做成探究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效果會較好。

  通過這節課,我瞭解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