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

  巴爾幹地區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這裡先後爆發過兩次巴爾幹戰爭。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巴爾幹戰爭爆發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巴爾幹戰爭爆發原因

  20世紀,歐洲大陸上的列強們矛盾加深,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也日益惡化。巴爾幹地區矛盾重重,戰爭一觸即發。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區擴張的土耳其封建軍事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幹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來自亞洲的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裡一直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幹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奧斯曼帝國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幹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幹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衝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黑山***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幹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援土耳其。這樣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林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幹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幹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幹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羅斯帝國***1547~1917***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援。奧匈帝國***1867~1918***為了對付俄羅斯帝國***1547~1917***,便支援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1913年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幹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歐洲帝國主義大國的支援,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鬥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絡。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幹的爭奪和巴爾幹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複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巴爾幹戰爭產生了什麼後果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即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控制和壓迫所進行的戰爭。盟國由於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在沙皇俄羅斯帝國***1547~1917***支援下於1912年10月9日對土耳其宣戰。盟軍為民族解放而戰,士氣旺盛。經過激戰,塞、門兩軍進佔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軍控制伊斯坦布林以西地區;希軍進佔愛琴海諸島;奧斯曼帝國軍隊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和斯庫臺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調處。由於盟國得到俄羅斯帝國***1547~1917***支援,土耳其得到德意志帝國***1871~1918***和奧匈帝國***1867~1918***支援,在大國影響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幹半島各國人民擺脫了土耳其的長期封建統治,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幹各國重新分化,羅馬尼亞與英、法、俄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國。戰爭中,由於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作戰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鬥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注意隱蔽;進攻多采取機動作戰和迂迴包圍;防禦多采取陣地作戰。巴爾幹戰爭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巴爾幹戰爭有何影響

  20世紀歐洲列強在巴爾幹地區出現了利益之爭,因而釀成了巴爾幹戰爭。而又因為此戰,導致矛盾更加激化,進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巴爾幹戰爭是第1次世界大戰前夕一場多國參加的國際性戰爭。它受著各種地緣政治和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集中地反映了該地區和世界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這就決定了戰爭性質的複雜性。

  就第1次巴爾幹戰爭而言,雖然巴爾幹諸國王室和政府有著擴張領土的意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不斷干預,但它有進步意義,因為戰爭的矛頭指向了長期壓迫和奴役該地區各民族的奧斯曼帝國,指向了落後的封建制度,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大多數人民的願望。通過這場戰爭,巴爾幹地區80%以上的領土和70%以上的歐洲人口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阿爾巴尼亞人民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馬其頓和色雷斯等地的人民獲得瞭解放。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正義性,它在“摧毀整個東歐的中世紀殘餘方面”“向前邁了一大步”。

  第2次巴爾幹戰爭的性質與第1次不同,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插手,巴爾幹諸國統治階級為爭奪土耳其在歐洲的屬地而引起了一場王朝戰爭,具有非正義性,這場戰爭把巴爾幹各族人民拖進了深淵。據不完全統計,有50萬以上的人口被迫出逃或被驅逐,流離失所。23.4萬土耳其人被趕出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1.5萬保加利亞人被迫從馬其頓遷到希臘,7萬希臘人從色雷斯逃往保加利亞,7萬阿爾巴尼亞人被遣往埃皮爾,26.5萬希臘人被土耳其驅逐出境,10萬土耳其人也不得不從希臘移到小亞細亞。

  兩次巴爾幹戰爭不僅未能解決巴爾幹諸國間舊的矛盾,而且還增加了它們的新矛盾。馬其頓被幾國瓜分並未取得當地人民的同意;羅馬尼亞佔領南多布羅加也決非當地人民的意願;保加利亞對希臘和塞爾維亞版圖的成倍擴大而極為不滿,曾多次表示要修改《布加勒斯特條約》。新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促使巴爾幹諸國的力量重新組合,即原來的巴爾幹同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兩個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集團與保加利亞、土耳其集團。這兩個集團的背後又分別由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勢力支援著。

  巴爾幹戰爭增加了帝國主義列強內部的磨擦。各大國在巴爾幹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決定著各自的政治態度,在具體問題上明爭暗鬥,但為了各自集團的戰略利益,互相又有所讓步。這些暫時的讓步雖沒有引發歐洲的大戰,但卻加深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敵視和對立,刺激了普遍的擴軍備戰。特別是協約國支援的塞爾維亞,由於它在2次巴爾幹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領土擴大1倍,人口由300萬增加到近450萬,勢力和影響進一步擴大,這對德意志帝國***1871~1918***和奧匈帝國***1867~1918***的擴張計劃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奧匈多次宣稱要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這就使得巴爾幹地區成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火藥庫。

  在軍事學術上,巴爾幹戰爭的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火炮射程和射速的提高,機槍數量的增加***盟軍有474挺,奧斯曼帝國軍隊有556挺***,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新式武器和技術裝備的使用,使得地面部隊經常採用疏開戰鬥隊形,充分利用塹壕加強隱蔽,並注意了防空。在巴爾幹戰爭中,進攻一方善於實施機動作戰,向心突擊和迂迴包圍,這對導致作戰的勝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次戰爭還為多國部隊聯合作戰和加強盟軍的戰略協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