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戰的失敗原因是什麼

  馬邑之戰是西漢時期在馬邑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那麼你瞭解馬邑之戰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馬邑之戰的失敗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馬邑之戰的失敗原因

  不同的人對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馬邑之戰的始作俑者是漢朝當時的大行令王恢,是他最先建議漢武帝發兵伏擊匈奴,於是漢武帝調派了三十多萬重兵埋伏在邊境線上。匈奴單于發現情形不對之後逃脫,王恢卻按兵不動,這才導致了後來馬邑之戰的功虧一簣。

  但是王恢的確是想為朝廷一勞永逸的解除邊患,事發突然也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且他當時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不足三萬,匈奴單于卻有十多萬騎兵,一旦交戰後果不堪設想,他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寧可自己負罪下獄也要保全這三萬精兵的性命,以便他們在日後可以尋找戰機再與匈奴開戰。因此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應客觀分析,王恢雖有錯,卻不應該是此戰失敗的負責人。

  蔡東藩先生在他的書中曾就馬邑之戰是誰的錯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馬邑之戰最大的錯在於當時被俘的漢朝亭長。當時匈奴單于看見牛羊遍地,卻沒有放牧的人,心生疑惑,就抓住了漢朝邊境的一個亭長。那個亭長洩露了漢朝的一切計劃,這才導致了這次馬邑伏擊的功敗垂成。那個亭長為了自己的性命充當了一個大大的漢奸,使得數十萬人勞而無功,空耗錢糧,嚴重打擊了漢朝軍民的士氣。單于逃脫之後,開始集合部隊對漢朝的北方邊境不斷地侵擾,製造了很多麻煩,這都是那個亭長為了一己之私所造成的結果。

  馬邑之戰的起因

  馬邑之戰的起因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和朝中大臣一起商議匈奴使者請求和親的對策。

  和親政策是自漢高祖劉邦開始就奉行的,大漢經常將公主嫁給匈奴首領,以此換取雙方邊境的和平。但匈奴卻總是背信棄義。針對這種情況大將軍王恢的建議是不能和親,因為匈奴老是不遵守合約反覆侵犯邊境,所以朝廷需要的是出兵討伐匈奴而不是用和親這種軟弱的行為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反對,並且大多數臣子都同意和親,最終漢武帝採納了韓安國的建議,同意與匈奴和親。

  馬邑之戰的起因記載公元前133年,有個商人找到王恢跟他說匈奴頻繁侵略邊境,搞得邊境百姓雞犬不寧。聶壹提議說大漢朝為何不去趁此和親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打他個措手不及呢?並提出自己可以當間諜糊弄匈奴,假裝投靠他們,然後漢軍趁機圍剿匈奴。馬恢便馬上把這個計劃奏書給漢武帝,漢武帝再次召開群臣會議。御史大夫他們依舊反對這個計劃,他們怕兵馬一動就會引起騷動並且此次討伐勝負難料,兩方大臣脣槍舌劍互不相讓。經過這場難分勝負的口舌之戰後,王恢獲得勝利,漢武帝採取了王恢的建議並且下旨開始操練兵團,準備按照計劃埋伏兵馬,等待匈奴的到來趁此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消滅匈奴,這便是馬邑之戰的起因。

  馬邑之戰的背景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事件,那麼馬邑之戰的背景是什麼呢?馬邑之戰簡介中記載,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為了能夠自立為王,親手殺死了他的親生父親興曼單于並且把周邊部落都攻下,統一匈奴各部。隨著軍事的不斷增強,匈奴逐漸走向強盛。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因為漢朝朝廷無暇管理北部治安,所以冒頓單于藉此機會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攻入北方,這使漢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受到直接影響。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在爭伐韓信的時候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雖然最後漢高祖得以突圍,但自從這件事過後西漢王朝不得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委曲成全,同意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馬邑之戰的背景中記載,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鉅額財產並且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便使匈奴受到了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並且在政治上廢除了和親政策。

  後來漢武帝又派人去周邊國家進行友好往來並且在經濟、軍事、外交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西漢抗擊匈奴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起來。由於匈奴一直侵犯漢王朝的邊界領土,經常在邊界搶奪、殘害百姓。這一系列的挑釁最終激起了漢王朝的反抗,最終引發了馬邑之戰。以上便是漢武帝時期馬邑之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