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聲樂論文參考

  音樂的聲樂藝術是聲樂表演者的聲音藝術,是聲樂表演者以“喉嚨”為樂器,發出具有藝術美的聲音,給人以精神享受。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戲曲音樂的聲樂與器樂

  摘要:本文從戲曲音樂的聲樂與器樂兩個方面論述了戲曲音樂的起源,在戲曲中所起的作用及西方音樂對戲曲的影響

  關鍵詞:戲曲音樂;聲樂;器樂;傳統;現代;西方歌劇;多聲部

  我國的戲曲音樂是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的,其中聲樂占主導地位,器樂則處於輔助、襯托和補充聲樂藝術的表現的地位。我國的戲曲與歐洲的歌劇不同,歐洲歌劇是經過無數作曲家創作發展起來的,而我國的戲曲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民間說唱、儺舞儺戲等,通過歷代無數民間藝人的創造發展起來的,它仍然屬於民間音樂的範疇。受西方音樂與歌劇的影響,戲曲的單聲部音樂已不能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現實生活要求戲曲音樂擺脫單聲部的侷限,採用現代音樂的多聲部技法進行創作與配器,使戲曲音樂在表現生活時擁有多樣化的藝術手段,以便達到更加豐滿的藝術效果,因此,現代戲與新編歷史戲有了新的探索,戲曲音樂的發展經專業藝術工作者的不斷實踐、豐富、提高,戲曲音樂旋律普遍走向多聲部化的道路,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發展趨勢。

  多聲部音樂要求在樂隊編制上發生相應的變革。例如:京劇樂隊傳統的“三大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樂隊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受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限制所形成的,它過去能夠勝任傳統戲,但很難勝任今天的現代戲,因為它音量單薄,音色單調不豐富,要表現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極其困難,因此必須擴大戲曲樂隊的編制,並適當吸收外來樂器,這是當代戲曲樂隊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與走向。

  戲曲音樂在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曲調表現形式和方法,對人民群眾來說熟悉、親切、易於理解,因此戲曲音樂的戲劇性,首先要在聲樂部分體現出來,通過較多的唱腔板式,形式多樣的旋律曲調表現出來,其中裡面包含著必須遵循的藝術規律。

  戲曲音樂的構成,是建立在抒情性和敘事性交替對置的基礎上,它不同於通常的音樂作品,偏重於抒情或敘事,戲曲音樂擺脫了普通曲調的單純性,具有抒情和敘事的雙重功能,二者缺一不可。抒情是用以表現人物情感及人物形象;敘事是交待情節、敘述事件。抒情和敘事兩種手段交替運用,形成戲劇性的矛盾對比。沒有矛盾對比,沒有起伏變化的音樂,是不可能產生戲劇化效果的。

  戲曲音樂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依然保留著民間音樂的特徵,每個劇種的音樂都與當地語言、音調有密切聯絡,猶如鄉音一樣具有親切感,最易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任何一種戲曲音樂都不是由某一位作曲家創作出來的,它是民間音樂長期流傳、發展的產物,並形成了程式化的板式和唱腔。

  每當一部新的劇目出現,並不重新創作全新音樂,而是沿用劇種的傳統曲調,這是我國戲曲的傳統特徵,是戲曲音樂所具有的特殊藝術特點,即戲曲音樂的程式化。儘管戲曲音樂是按民間音樂的“舊曲沿用”進行創作,但它比通常的民歌及說唱音樂要複雜得多。這些“舊曲”經改編“新唱”,其音樂變化豐富。雖然戲曲音樂在歷史上屬民間藝術範疇,但它並不排斥專業音樂家及藝術工作者的參與。實際上,專業音樂家的介入使傳統戲曲音樂無論在表現人物還是在揭示矛盾上,都更加得心應手,也更加適應時代要求。

  戲曲音樂的基礎是對稱的上、下句,兩個樂句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板式,構成大小不一的唱段,利用板式之間的轉換、變化,構成一場或一齣戲曲音樂。梆子與皮簧各劇種的音樂所用板式,名目繁多,旋律變化也很複雜,但都是在上下句的基礎上發展、衍變而來的,上、下句是基本的規律,無論各劇種板式如何繁多,均不離四種基本型別;A一板一眼;B一板三眼;C流水板;D散板。在這四種板式中可更細緻分類。例如:京劇中一板三眼可分為“慢三眼”和“快三眼”;一板一眼分為“原板”和“二六板”;“流水板可分為“快板”和“流水”;散板可分為“導板”、緊打慢唱的“搖板”和“慢拉慢唱”的“散板”等,各類唱腔的形式也是在變奏的基礎上衍變而來的,各行當唱腔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戲曲音樂的旋律變化,在演唱時音樂旋律的對比,更大大豐富了戲曲的表現力。

  戲曲音樂必須由演唱和演奏才能成為可欣賞的藝術品,戲曲音樂的“聲樂”和“器樂”是體現音樂的手段,無論是唱腔、伴奏、場景音樂都是為讓“聲樂”和“器樂”發揮其特長和作用,體現曲譜所提供的藝術形象與藝術技巧,使“聲樂”和“器樂”以音樂體現劇情,“聲樂”是戲曲音樂的主體與核心,“器樂”是豐富和補充聲樂的表現力,戲曲聲樂與器樂的緊密結合,形成戲曲音樂的豐富性和完整性,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從而增添藝術感染力。

  戲曲器樂在進行藝術表現時,在藝術方法上力求簡練,只在必要時使用,不佈滿全劇。由於戲曲舞臺具有虛實結合、時空變化的特點,通常不是依靠佈景展示,而是以現場音樂來營造環境氣氛,使觀眾在想象中對戲劇環境產生真實感,這就需要器樂發揮它的描寫性功能,用音樂構成各種畫面,例如:在《挑滑車》一劇中,嗩吶搭的戰馬嘶鳴的“馬架子”需要渲染,運用模仿馬叫盡情發揮,而在《秋江》一劇中,用打擊樂模仿上、下船的水聲,以畫龍點睛點到為止,十分簡潔。

  由於民族音樂對多聲部音樂的運用甚少,戲曲音樂多以單聲部進行為主,但又不滿足於以單聲部的齊奏,它力求擺脫單調性,希望在單聲部基礎上有所突破與發展,於是在聲樂與器樂之間,在樂隊的主奏與其它樂器之間,常會有復調出現,器樂和聲樂在旋律和節奏上出現明顯的對比,使戲曲的器樂與聲樂更具表現力。這種表現手法,固然與戲曲發展史上的物質條件與技術條件的限制有關,和我們民族的審美觀有聯絡,正是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形成了各劇種音樂的獨特風格。

  戲曲的傳統音樂要發揚,但更要發展,戲曲音樂作為一種表現生活的手段,不能停止不前,傳統戲曲器樂有程式性特點,它表現生活場景都需要演奏相應的曲牌,例如:喜慶場面有《萬年歡》;祭奠場面有《哭皇天》;拜賀場面有《小開門》等,等,這種表現手法用以傳統戲,觀眾很容易接受,但如果用以現代戲,結婚場面用《萬年歡》;悼念場面用《哭皇天》等等,觀眾看後不免會輿論大譁。其原因在於藝術的美感必須與生活的真實性相統一、相協調,戲曲音樂的時代感最強,如果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婚禮、弔唁等採用古人的特用音樂,這與時代極其不協調,從而喪失藝術的美感。

  我們現在稱之為民族樂器的嗩吶、胡琴、琵琶等,在歷史上均是外來樂器,傳入我國後,在演奏技法與旋律線條上逐漸民族化,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熟悉與喜愛,成為了大眾藝術生活不可缺少的樂器,所以它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國藝術寶庫中的民族樂器。今天的戲曲音樂也必須廣為吸收外來音樂的營養與精華,無論是吸收外來的技法還是吸收外來的樂器,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各劇種的戲曲音樂,在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精華的同時,必須保留傳統中最富特色,最具親和力的民族音樂特點,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能照搬照抄、盲目崇拜,要始終保持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尊重和自信,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堅持弘揚民族音樂的理念和原則,保障和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更好更快的發展。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