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鑑別真假唐三彩陶瓷

  現在有些人在收藏唐三彩陶瓷,那應該怎樣去辨別真假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唐三彩陶瓷鑑別真假的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唐三彩陶瓷鑑別真假的方法

  一、製作工藝上,唐代工匠製作唐三彩陶瓷馬需要很多步驟,先陶泥做成一完整器形,然後做陶花,然後陶花成型,一匹陶馬被分成頭頸、軀幹、腿和尾巴等 部分,分開製成陶花,然後陶泥填入陶花,擠壓結實後取出粘結塑形。從陶馬的腹腔孔向裡面看,能看到清晰的粘連痕跡,胎體也非常結實。而如今的 贗品胎體都比較輕薄,內壁也沒有粘連痕跡,比較平滑。

  二、唐三彩陶瓷馬真品使用的原材是北方次生高嶺土,經過多道嚴格的篩選製成陶泥,此外唐三彩器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胎體表面會出現粉化剝蝕現象,胎 體為白色且白度不高,白色中還微微泛著紅色。而是用現代瓷土製成的唐三彩仿品,使用機器加工的胎體潔白,稜角分明,最終的是其沒有時間堆積形 成的粉化剝蝕現象。、

  三、唐三彩陶瓷馬馬真品頭部比較小,兩眼上的眉骨粗大而隆起,頸部上細下粗,其背部、肚子、臀部圓潤肥碩,且收得很緊,腿部上端粗短,下部細長,看 上去矯健有神。現代仿製品看上去非常逼真,但是其頭部較大,身體骨骼線條不夠清晰,肚子肥碩鬆弛,看上去沒有矯健之感。

  四、唐三彩陶瓷馬真品釉色沉穩厚潤,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後,其表面多有開片,開片紋理細,像是形成在釉下。仿製品釉層稀薄,有名啊顏色光亮刺眼, 偶有開片者,開片紋理也是又深又長。

  唐三彩仿品與真品的區別

  由於數量有限,隨著唐三彩來源的逐漸枯竭和市場價值的攀升,國內外藝術市場充斥著各種仿品。一般情況下,仿品與真品有以下一些區別:

  第一,真品系手工製作,同一產品,尺寸並不盡相同;仿品則多用注漿模製,產品大都規範統一,同類產品尺寸相同。

  第二,真品各種人俑的頭部和足部、動物俑的足部及其底盤,均露胎不施釉;仿品則畫蛇添足,多施滿釉。

  第三,真品的上釉方法為刷、淋、點,不注重滿釉,講究自然流淌的藝術效果,有的部位甚至還有露胎的地方;仿品則多用噴釉,釉色均勻,缺少自然流暢的瀟灑感。

  第四,真品陳舊感自然,富有層次並深入肌裡。如有可能可在不顯眼處輕輕敲擊一兩處胎表,就可發現陳舊感是由胎表向裡滲透的。仿品的胎,經做舊處理雖有陳舊感,但絕無真品胎經歲月侵蝕而顯露出累累滄桑的自然感。

  第五,真品唐三彩裝飾物很多,件件飾物做工都一絲不苟,而仿品則很難做到處處都天衣無縫。

  唐三彩的鑑定方法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唐三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於唐三彩來源的逐漸枯竭和市場價值的攀升,於是出現了許多贗品。至於唐三彩贗品何時開始出現,一般認為是民國時期。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洛陽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經徵集到一些民國仿製的唐三彩,除了胎體與唐代三彩略有區別外,從造型到釉色很難與唐代三彩區分開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洛陽唐三彩仿製品的製作主要集中在市區北面邙山上的孟津縣朝陽到南石山村一帶,這裡生產的三彩以工藝品為主,還製作一些仿製品,但做過舊後真正達到以假亂真程度的並不多。之所以造成鑑定困難,主要原因是人們接觸唐三彩真品的機會太少。金投收藏網認為唐三彩的鑑定主要從造型、釉色、胎體、工藝這四個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藝術家們在特定歷史時期創作的,與當時社會風俗、生活環境、審美意識、製作材料、工藝水平分不開,因此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均能表現出生動逼真的神態,生活氣息濃郁。從出土的唐三彩來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藝嫻熟,人物、動物比例協調,形象生動。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勢變化有致,各種動物或靜、或動,神完氣足,形態自然傳神。仿製品的製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圖片,三是在原型上創新,四是臆造。製作者雖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與原物相似,但由於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製作者與唐代工匠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製作出來的只能形似而達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變化。如製作的俑類往往比例上不協調,面部呆滯,線條生硬,有的線條過於規整。唐代三彩圓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飛稜”狀,並在稜尖外修一刀,這在碗、盤、瓶、執壺、缽等器物上最常見,而仿製品往往缺少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歷經千餘年,受土壤環境和土壤中化學物質如酸、鹼等的侵蝕,光亮奪目的光澤已變得柔和瑩潤,釉面的開片均勻細小,有規律,開片四邊微微上翹,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片與片之間的間隙有鏽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用肉眼直接觀察,從側面看釉面的表層,生成一種像蠅翅一樣薄薄的一層,開片之間像是鼓起的線條,這即是唐三彩的“包漿”。仿製品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澤,往往採用氫氟酸去光,再用鹼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澀。近年來,製作者也研究燒製出了釉面開小片的方法,但開片堅硬,有的過於細碎,有的紋路雜亂無章,開片往往產生個別紋線過長的現象,釉面無蠅翅“包漿”。有的雖然也製作上了一層銀片或出現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層薄霧,很淺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體洛陽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鐵質。因燒成溫度和爐內氣氛的差異,燒成後的胎體顏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黃色等多種,胎質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顆粒,並有其他礦物雜質。從胎體堅實度來看,有的因燒成溫度高,胎體比較堅硬;有的因燒成溫度低,胎體硬度小一些,胎體較疏鬆,釉層容易剝落。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採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淨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另一種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採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

>>>下一頁更多精彩“唐三彩陶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