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讀後感
《念奴嬌》這首詩風格雄渾蒼涼,我們去和讀者們感受一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這首詞是作者在神宗元豐五年***1082***寫的。那時他已47歲,因反對新法被貶謫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經兩年多了。
古典詩歌中詠史、懷古一類的作品,一般都是古為今用,借對史事的評論、對古蹟的觀賞來抒發自己的懷抱。這首詞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引起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就引起了自己年將半百,“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的感慨。
一起頭二句,是詞人登高眺遠,面對長江的感受。江水不停地東流,波濤洶湧,氣勢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過去那些歷史上留下了豐功偉績,因而與祖國的壯麗山河同樣永遠保留在後人記憶裡的英雄們。當然,這些人是屬於過去的了,就像沙礫被波浪所淘汰了一樣。但是不是他留下的歷史遺產也被“淘盡”了呢?那可不是的。“風流人物”的肉體雖已屬於過去,而他們的事功卻是不會磨滅的,它屬於現在,也屬於將來。這兩句,江山、人物合寫,不但風格雄渾、蒼涼,而且中含暗轉,似塞實通,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否則,我們一看,“風流人物”都被“浪淘盡”了,那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還有什麼下文呢?
正因為暗中有此一轉,所以才可由泛泛的對於江山、人物的感想,歸到赤壁之戰的具體史蹟上來。未寫作戰之人,先寫作戰之地,因為是遊其地而思其人的。江、漢一帶,地名赤壁的有好幾處。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那一場對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大戰,事實上發生在今湖北武昌境內,而不在黃州。博學如蘇軾,當然不會不知道。但既然已經產生了那次戰爭是在黃州赤壁進行的傳說,而他又是遊賞這一古蹟而不是來考證其真偽的,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十分認真地對待這個在遊賞中並非十分重要的問題了。其地雖非那一次大戰的戰場,但也發生過戰爭,尚有舊時營壘,所以用“人道是”三字,以表示認為這裡是“三國周郎赤壁”者,不過是傳聞而已。“赤壁”而冠以“三國周郎”,為的是突出其歷史意義,併為下面寫周瑜先伏一筆。
第五句以下,正面描摹赤壁風景。“亂石”一句,山之奇峭高峻;“驚濤”兩句,水之洶湧澎湃。江、山合寫,而以江為主,照應起結。“石”而曰“亂”,“空”而可“穿”,“濤”而曰“驚”,“岸”而可“拍”,“雪”而可“卷”,虛字都用得極其生動而又精確。***吳白匋先生雲:“孟郊《有所思》詩中有‘寒江浪起千堆雪’之語,是蘇詞‘捲起’句所本。”***
眼前所見,美不勝收,難以盡述,故總贊之曰“江山如畫”。人們凡是見到最美的風景***或人物***,往往贊曰“如畫”,而見到最美的繪畫***或其他造型藝術***,又往往贊曰“逼真”。如畫之畫,並非特指某一幅畫;逼真之真,也非特指某地、某物。它們只是存在於欣賞者想象中的最真、最美、最善的典型事物或情景。所以逼真亦即如畫,如畫和逼真並不矛盾。如果我們問蘇軾,你說“如畫”,是像哪一幅畫,他是無從回答的。因為,誰也答不上來。
歇拍由這千古常新的壯麗江山,想起九百年前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表演過非常威武雄壯的戲劇的許多豪傑來。說“多少豪傑”,是兼賅曹、孫、劉三方而言。在這場大戰中,得勝者固然是豪傑,失敗了的也不是***。“江山”兩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寫,與起頭兩句相同,但前者包括“千古風流人物”,後者則僅指“一時”“豪傑”。電影的鏡頭移近了,範圍也就縮小了。
換頭再把鏡頭拉得更近一些,就成了特寫。作者選中了周瑜,把他攝入這首《念奴嬌》的特寫鏡頭。從“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豪傑”,再到“公瑾”,一層層縮小描寫的範圍,從遠到近,從多到少,從概括到具體,從一般到個別,於是,周瑜作為一個典型的“風流人物”和“豪傑”而登場了。
周瑜在孫策手下擔任將領時,才24歲。人們看他年輕,稱為“周郎”。他性情溫厚,善於和人交友。人們讚賞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他精通音樂,如果演奏發生錯誤,他立刻就會察覺。人們說:“曲有誤,周郎顧。”他的婚姻很美滿,娶的是當時著名的美女,喬家的二姑娘——小喬。他在34歲的時候,與28歲的諸葛亮,統率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戰中,用火攻戰術,將久歷戎行,老謀深算,年已54歲的曹操打得一敗塗地。這樣的人物,在蘇軾眼中,當然是值得嚮往的了。因此,面對如畫江山,他活躍地開展了對於這位歷史人物的想象。
換頭“遙想”以下五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刻畫了周瑜。“小喬”兩句,寫其婚姻。由於美人的襯托,顯得英雄格外出色,少年英俊,奮發有為。“英發”兩字,本是孫權用來讚美周瑜的言談議論的,見《吳志·呂蒙傳》,詞裡則改為讚美他的“雄姿”,乃是活用。“羽扇”句,寫其服飾。雖然身當大敵,依然風度閒雅,不著軍裝。“談笑”句寫其韜略。由於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不迫,談笑之間,就把曹操的艦隊一把火燒得精光。這裡,不但寫出了周瑜輝煌的戰功,而且寫出了他瀟灑的風度、沉著的性格。在詞人筆下,這一英雄形象是很飽滿的。
宋人傅榦注蘇詞,曾引《蜀志》,有諸葛亮“葛巾毛扇,指揮三軍”之語。此文《太平御覽》曾引用,但不見於今本《三國志》。而在後來的小說、戲劇中,“羽扇綸巾”乃是諸葛亮的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有人認為此詞“羽扇綸巾”一語,也是指諸葛亮的。這是一個誤會。這個誤會是由於既不明史事,又不考文義而產生的。魏、晉以來,上層人物以風度瀟灑、舉止雍容為美,羽扇綸巾則代表著這樣一種“名士”的派頭。雖臨戰陣,也往往如此。如《晉書·謝萬傳》載萬“著白綸巾、鶴氅裘”以見簡文帝;《顧榮傳》載榮與陳敏作戰,“麾以羽扇,其眾潰散”;《羊祜傳》載祜“在軍嘗輕裘緩帶,身不被甲”:皆是其例。諸葛亮固然曾經“羽扇綸巾”,蘇軾在這裡,根據當時的風氣,不論周瑜是否曾經作此打扮,也無妨寫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以形容其作為一個統帥親臨前線時的從容鎮靜、風流儒雅。而此文從“遙想”以下,直到“煙滅”,乃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其中心形象就是“當年”的“公瑾”,不容橫生枝節,又岔出一個諸葛亮來,何況這幾句還與上文“周郎赤壁”銜接。因此,這種說法是不可取的。***張孝祥《水調歌頭·汪德邵無盡藏樓》下片有句雲:“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橫槊,興廢兩悠悠。”吳白匋先生還舉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十九黃州條所引四六文亦有“橫槊釃酒,悼孟德一世之雄;揮扇岸巾,想公瑾當年之銳”諸語,可見宋人也多以“羽扇”句是指周瑜。***
以上是寫的作戰之地、作戰之人,是“懷古”的正文,“故國”以下,才轉入自抒懷抱。“故國”,即赤壁古戰場。作者臨“故國”,思“豪傑”,精神進入了想象中的當時環境裡面,想到周瑜在34歲的時候,便建立了那樣驚天動地的功業,而自己呢,比他大十多歲,卻貶謫在這裡,沒有為國為民做出什麼有益的事來,頭髮也很早就花白了,相形之下,是多麼的不同啊!頭髮變白,是由於多情,即不能忘情於世事。然而這種自作多情,仔細想來,又多麼可笑!所以說“多情應笑我”。“故國神遊”,即神遊故國;“多情應笑我”,即***我***應笑我多情,都是倒裝句法。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淪落無聊,徒傷老大,於是引起“人間如夢”的感慨,認為既是如此,還不如借酒澆愁吧。酹本是將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但末句卻是指對月敬酒,即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之意。所邀乃江中月影,在地不在天,所以稱為“酹”。
這首詞在內容上,表現了作者用世與避世或入世與出世思想之間的矛盾,這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沒有機會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就只有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達觀。所以它在讚賞江山、人物之餘,最後仍然不免趨於消極。但總的說來,最後這一點消極情緒,卻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精神,所以讀者還是可以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成分。
在藝術上,這首詞也有它的獨特成就。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將不同的、乃至於對立的事物、思想、情調有機地融合在一個整體中,而毫無痕跡。這裡面有當前的景物與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對生活的熱愛、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與達觀、消極的人生態度的融合,有豪邁的氣概與超曠的情趣的融合。而描寫手段則虛實互用,變幻莫測,如:“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是實的地方虛寫;“遙想公瑾當年”,是虛的地方實寫。有“人道是”三字,則其下化實為虛,對黃州赤壁並非當日戰場作了暗示。有“遙想”二字,則其下雖所詠並非原來的戰場,而且還摻入了虛構的細節,仍然使人讀去有歷史的真實感。***沈祖棻***
篇二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閒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篇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傑;將此二者聯絡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麼,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緻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前文為我們描繪的精彩畫卷不由不使人發出“江山如畫”的讚歎;錦繡河山,地傑人靈,如畫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傑,三國時候正是英雄雲湧、奇才輩出的年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
“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臺上,英雄人物風雲際會,而最令東坡嚮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嚮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並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
“故國神遊……華髮”:這裡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牴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於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于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於此略見一般。***坡仙***
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於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嚮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
章法:上闕:高起然後低徊,平穩過渡後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下闕:抖筆盪開,長音嫋嫋,漸緊漸烈,沉鬱過後,復歸於沉靜,曠遠。
音韻:入聲韻,短促有力。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悽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看過的人還:
1.念奴嬌赤壁懷古讀後感
2.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3.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反思
4.赤壁賦讀後感
5.讀毛澤東詩詞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