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歷史資料簡介

  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供大家參閱。

  圓明園歷史--爭議

  關於圓明園的建園日期學術界中尚有爭議,目前有兩種主要說法,一種說是依據《日下舊聞考》所載圓明園建園於公元1709年,另一種是圓明園研究員張恩蔭先生所說的1707年。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臺,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藉口,命令米啟爾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大火,將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圓明園歷史--鼎盛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繼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綺春園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那時的範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後並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後,該園始具千畝規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至此,圓明三園處於全盛時期。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後又陸續新成20多景,當時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煙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涼榭、凌虛亭等近30處。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築有百餘座。綺春園宮門,建成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後,作為奉養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範圍。該園1860年被毀後,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長春園

  長春園南部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整體佈置疏朗開朗,疏密得當。園門為長春園宮門,五楹,門外左右各有銅麒麟一隻***現僅存一隻,陳列於頤和園仁壽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門為澹懷堂,九楹,捲棚歇山頂,前有月臺丹陛,東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與正殿相通。亭西為長春橋,十孔。過橋向北,經山口,即為園核心心建築——含經堂建築群。含經堂前設牌樓三座,兩面為八字影壁。入門為五楹含經堂,是乾隆帝吟經之所。再北為淳化軒***圓明三園中最巨集大的建築,有《淳化閣帖》摹版***,蘊真齋。出後門為“得勝蓋”敞廳,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獲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為紀念。此外還有涵光室、理心樓、味腴書屋。東牆外買賣街等建築。含經堂建築群規模富麗巨集大,佈局參考紫禁城寧壽宮,是乾隆計劃退位後常居的處所。

  含經堂西為思永齋,建工字殿十七楹。思永齋前建小有天園。思永齋北為海嶽開襟,是湖面上建造的雙層圓形石臺,上有殿宇三層。海嶽開襟之東隔水為仙人承露臺,臺南為茜園,以石取勝,建有茜園八景。乾隆帝自杭州運來的南宋德壽宮遺石“青蓮朵”亦陳列於此。含經堂之東為玉玲瓏館、鶴安齋、映清齋、茹園、鑑園等景點,園東北角為獅子林***仿蘇州獅子林***,園北有法慧寺、多寶琉璃塔、寶相寺、澤蘭堂等建築。再北即為西洋樓景區。

  長春園西洋樓景區

  清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區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

  西洋樓景區整個佔地面積不起過圓明三園總佔地面積的百分之二,只是一個很小的區域性而已。但它卻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土讚譽西洋樓:集美景佳趣於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巨集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聖克勞教堂的噴泉並駕齊驅。這位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

  圓明園歷史--水主題特徵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洲”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垂虹駕湖,婉蜒百尺,修欄夾翼,中為廣亭。紋倒影,滉漾楣檻間,凌空俯瞰,一碧萬頃”。西岸的坦坦蕩蕩,酷似杭州玉泉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於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繡。雍正皇帝喜歡在此居住。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澤***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乾隆皇帝喜歡在此消暑。長春園西湖中的海嶽開襟,在白玉石圓形巨臺上建有三層殿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萊瑤臺,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餘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藥,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徵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臺,“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於北海公園的水面。這裡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於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七月十五日夜,清帝於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後,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遊。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