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飛船的歷史資料
宇宙飛船是一種運送航天員、貨物到達太空並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它能基本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短期生活並進行一定的工作。它的執行時間一般是幾天到半個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員。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
歷史資料介紹
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是前蘇聯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它由兩個艙組成,上面的是密封載人艙,又稱航天員座艙。這是一個直徑為2.3米的 球體。艙內設有能保障航天員生活的水、供氣的生命保障系統,以及控制飛船姿態的姿態控制系統、測量 飛船飛行軌道的信標系統、著陸用的 降落傘回收系統和應急救生用的彈射座椅系統。另一個艙是裝置艙,它長3.1米,直徑為2.58米。裝置艙內有使載人艙脫離飛行軌道而返回地面的制動火箭系統,供應電能的電池、儲氣的氣瓶、噴嘴等系統。“東方”1號宇宙飛船總質量約為4700千克。它和 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只能執行一次任務。
1966年3月17日," 雙子星座"8號的宇航員進行了首次太空對接。之後不久,由於飛船損傷系統突然失靈,宇航員們不得不進行緊急著陸處理。宇航員尼爾-A- 阿姆斯特朗和戴維-R-斯考特在計劃為期3天的飛行使命中的第5圈飛行時,操縱其雙子星座封艙與阿根納號宇宙飛船對接成功。半小時後,雙子星號 密封艙開始旋轉並失去控制。接著,宇宙飛船上12只小型助推火箭中的一隻原因不明地起火。宇航員隨即將其飛行器與阿根納號分離,併成功地在太平洋上降落。質量約為4700千克。
前蘇聯宇宙飛船
1、東方號宇宙飛船
東方1號宇宙飛船,它由乘員艙和 裝置艙及末級火箭組成,總重6.17噸,長7.35米。 乘員艙呈球形,直徑2.3米,重2.4噸,外側覆蓋有耐高溫材料,能承受再入大氣層時因摩擦產生的攝氏5000℃左右的高溫。乘員艙只能載一人,有三個艙口,一個是宇航員出入艙口,另一個是與裝置艙連線的艙口,再一個是返回時乘降落傘的艙口,宇航員可通過舷窗觀察或拍攝艙外情景。宇航員的座椅裝有彈射裝置,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可緊急彈出脫險。同時在飛船下降到距離地面7000米的地方,宇航員連同座椅一起彈出艙外,並張開 降落傘下降,在達到4000米高度時,宇航員與座椅分離,隻身乘降落傘返回地面。裝置艙為頂錐圓筒形,長2.25米,重2.27噸,在飛船返回大氣層之前,與乘員分離,棄留太空成為無用之物。東方1號宇宙飛船打開了人類通往太空的道路。
2、上升號宇宙飛船
上升號宇宙飛船重5.32噸,球形乘員艙直徑與東方號飛船大體相同,改進之處是提高了艙體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員在座艙內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時不再採用彈射方式,而是隨乘員艙一起軟著陸。上升 1號載三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 24小時17分鐘;上升2號載兩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6小時2分鐘。
3、聯盟號宇宙飛船
聯盟號飛船由軌道艙、指令艙和裝置艙三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裝置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 噸,裝有遙測、通訊、能源、溫控等裝置;指令艙呈鐘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裝置艙拋掉,指令艙裝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4、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
前蘇聯的空間站上天以來,一直與聯盟號系列載人飛船和進步號系列貨運飛船一起,共同組成軌道聯合體執行載入航天飛行任務。
聯盟號系列載人飛船已更換三代,作為空間站的載人工具。從聯盟10號開始,到1993年底共有 30艘聯盟號,14艘聯盟T號,17艘聯盟TM號飛船載人到空間站上開展太空科學考察活動。第一代聯盟號,主要用於試驗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和機動飛行,為載人到空間站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代聯盟T號,改進了座艙設施,提高了生命保障系統的可靠性和生活環境的舒適性;第三代聯盟TM號,又改進了會合,對接,通訊,緊急救援和降落傘系統,增加了有效載荷。經過改進的聯盟TM號飛船總重7噸,長約7米,翼展10.6米,載3名宇航員和250千克貨物最大改進是對接系統,可以在任何姿態下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無需空間站做機動飛行和調整姿態。
“進步號”系列貨運飛船執行向空間站定期補給食品、貨物、燃料和儀器裝置等任務。到1993年底,已發展兩代,共發射進步號42艘,進步M號20艘。它與空間站對接完成裝卸任務後即自行進入大氣層燒燬。這種飛船由儀器艙,燃料艙和貨艙組成,貨艙容積 6.6立方米,可運送1.3噸貨物,燃料艙帶1噸燃料。它可自行飛行4天,與空間站對接飛行可達2個月。